“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述既令人心动,更催人奋进。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我省全国政协委员紧密结合江西实际,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积极建言献策。
抓发展,绘好奔向小康的路线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是根本。
2014年,我省生产总值15708.6亿元,增长9.7%。财政总收入2680.5亿元,增长13.7%。城镇新增就业55.1万人,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09元,增长9.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17元,增长11.3%,这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国政协常委、省政协副主席刘晓庄认为,老百姓感知的“小康”更多体现在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上,这需要大量民生工程的积累,需要经济实力来支撑。因此,发展才是硬道理。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江西加快发展、做大总量的任务更加艰巨,加快转型、提升质量的要求也更为紧迫。有压力就有动力。刘晓庄说,中央“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部署,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强调的“三个定力”,为江西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
刘晓庄建议,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机遇,主动作为、积极对接、加快融入。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上来,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更加适应,与各种要素供给能力更加匹配,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只有这样,才能在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开拓向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汤建人建议,要突出发展主题,打响生态品牌,积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大力推动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全国政协委员张华荣认为,要深化改革,放开阻碍发展的权力之“手”,打开市场之“门”,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真正放手、放胆、放权鼓励支持江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助推江西全面小康。
惠民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全面小康,核心在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涉及的领域也是全面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尽最大努力来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近年来,我省陆续实施了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特困救助和一系列扶贫攻坚举措,为最困难的群众守住了底线,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已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但我省贫困人口有328万人,要让这些困难群体达到小康水平,是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全国政协委员王东林说,全面小康的进程,就是改善民生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持续推进就业创业,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守住底线”,关心特殊困难群体;发展既要重视物质条件改善,也要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汤建人委员看来,农业依然是全省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农村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难点,农民依然是最需要关心和支持的群体。为此,他建议要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引导农民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开辟持续增收新渠道。其次,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人口自由流动的障碍,解决农民进城后创业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同时,要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制度,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参与机制,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保障均衡。
委员们说,只有实现了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以及阶层之间的和谐发展,才能算是真正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唯有将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圆梦的根本途径,与群众同呼吸、共憧憬、齐努力,才会真正让梦想落地。
强文化,提高百姓幸福指数
文化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内在要求。王东林委员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发展经济,还要注重品质,要用优秀文化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才能彰显社会的和谐,真正让老百姓受益。
王东林委员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全民素质、塑造良好形象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日益深入人心,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让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保障。同时,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激发人们的昂扬斗志,才能让百姓真正过上小康生活。
新的征程正在展开,美好的未来已触手可及。委员们说,只要坚决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战略定力、实干定力,持之以恒贯彻落实好“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五年决战同步全面小康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江西日报特派记者 张玉珍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