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记忆与人生凝思东北记忆与人生凝思

  记得27年前“闯关东”,那是我第一次去黑土地,从南昌卧铺到北京,然后由北京签硬座到齐齐哈尔市,单程就足足坐了3天3晚的火车,那是青年时代的我最漫长的一次旅行。在齐巿学习电视脚本写作,并领回了职业生涯第一个电教片的写作任务,算是我文字生涯的重要开端。

  那时候,我不过是个在铁路分局小有名气的通讯员,但写电视专题片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稀里糊涂出了“山海关”,硬着头皮我接了单,想想,人总要学会尝试,学会开始,从无到有,从一生二,二生三,到三生万物。

  因为是第一次出远门,大约在四月初,东北的气候还有些寒冷,尤其那自来水的刺骨感让我至今难忘。我还见识了大东北原来日出那么早,清晨五点左右,太阳便急匆匆升起,户外亮堂的很,而到下午四五点钟,天色说暗就暗了下来,人们大多回家了,大街上空空旷旷,一片冷清肃杀之气。我就想,幸亏我能在家门口工作,这要是真像"闯关东"似的来到天寒地冻的白山黑水,那可是老遭罪了。

  离开齐市前,培训方带我去了扎龙自然保护区,那里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湿地,是丹顶鹤的故乡,我远远看着无际蓝天下的飞翔之鹤,一种莫名的激动涌上心头,我就在想,什么时候,我能像丹顶鹤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

  坐着返程的绿皮车,窗外的景致一一掠过,我渐渐有些喜欢上这片黑土地。记得,那里有辽阔的大平原和青纱帐,有一排排高大齐整的白杨树,有当年在南方稀见的四通八达的铁路网,有豪爽的东北大汉,有辛辣的北大仓酒,有美味的“杀猪菜”,即便乘车途中买了一只“沟帮子熏鸡”,那特殊的味道和嚼劲让我至今回味。还听说哈尔滨的姑娘多混血,贼漂亮,只是那次没机会去。

  近半个月的孤身东北之旅,是我人生最记忆的“第一桶金”,所以更加刻骨铭心。那一年我才21岁,那么遥远的距离,尤其第一次孤独远行,除了初识

  了几个老师,几乎没有一个熟人和朋友,加之6天6夜大多为硬座的漫长旅途,拥挤的绿皮车车厢里弥漫着各种混杂不堪的气味,心情由开始时的新鲜渐渐转入归途中的压抑,尤其那种旅途寂寥劳顿的滋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有切身的感受。

  回家了,像一个学生带着老师新布置的作业忐忑回家了,不敢说圆满完成,但经过一番努力,按要求如期交付了数万字的作业。因为,那个时候我还是“以工代干”身份,单位领导因我会写些通讯报道将信将疑给我压担子,我懵懵懂懂间抗住了陌生的压力,将就着完成了任务,半年之后,我得以转干留在了机关,从此,成了行文问道之人。

  27年的成长路,一路走来,必经风雨,花开花落,潮来潮往。虽然,其中难免一些曲折坎坷,但咬咬牙,挺一挺,基本都能顶过去,而每一次顶的过程,都让我学到许多,悟出许多,阳光的背面是阴影,阴影中学会微笑面对,简单处之,我开始懂得了什么叫“心小则事大,心大则事小”的道理,内心逐渐变得自信和舒展起来。

  “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不同的时期你会看到不同的风景,人生带给你的每一段故事都是一笔笔值得珍藏的财富,你每一段路程中结识的毎一个人都是必然的缘份,自然面对它,坦然接受它,烟雨过后,或许,云之深处又一道彩虹。

  南下,从东北南下,当年林彪率领的四野曾一路书写历史,而我第一次的难忘经历,也是从大东北归去来兮。一路走到今天,我自已根本想不到,甚至连梦都没梦见过,不管处在怎样的环境,我始终保持现实的清醒。曾经说,因为“不想”才少了世故,因为“不想”才少了烦恼,因为“不想”才少了攀援,因为“不想”才少了羁绊,循一定之规,做真实自己,这样,你或许不累!

  后来,渐渐有了许多机会去东北出差,哈尔滨、佳木斯、绥芬河、长春、沈阳、大连、锦州、丹东....。。在大兴安岭呼吸天然氧吧,在五大连池游火山遗址,在中俄边境看黑龙江落日,在丹东跨过鸭绿江感受今日朝鲜,每次接待均显示出东北人的大气周全,吃得很好,睡得很香,大杯喝酒,大块吃肉,火车快了,条件好了,朋友多了,但我脑海中从来只记得大东北的第一次旅程,无论时光怎样穿越,我始终记得当年磨砺的初始。

  或许,这就是"苦难的行军",而今的我,或许如金一南教授那本《苦难的辉煌》的书名,正因为曾经苦难,我丝毫没有自负的本钱;而面对生活,我从来找不到自卑的理由。或许,今天的存在永远是一种外在,或许,灾难、变故、际遇等等,可以瞬间改变你外在的一切,唯有你内心的自信和拥有,才会让你活得自在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