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丽芳)金秋十月的龙虎山,栗果缀枝头,丹桂飘清香。在刚刚过去的10个月里,龙虎山旅游人次和收入分别增长52%54%,增幅均列全省景区前列,再攀历史高峰;网络游客满意度评价全省第一,知名度和美誉度日益提升;智慧景区建设独领风骚,创意营销全省领先;列入全省重点旅游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转型升级势头强劲。

  大格局对接大战略

  乘着全省旅游强省的强劲东风,龙虎山景区在推进旅游强市的实践中,把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作为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落实好市委市政府旅游强市实施意见和《关于全力推进龙虎山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全力推进龙虎山旅游综合开发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促进景区发展的政策措施,解放思想,潜心苦干,结合实际提出“2012抓规划、2013打基础、2014出形象、2015大变样、2016年基本建成旅游目的地”的五年工作思路,并明确了未来十年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致力于把龙虎山建设成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集丹霞山水观光、道教文化体验、康体养生度假、乡村生态休闲于一体的经典旅游景区、综合型旅游目的地、道家生境体验示范区和江西旅游发展新标杆。

  景区从做好顶层设计入手,高起点编制完成《龙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0-2025)》。在这一规划引领下,着力拉大旅游框架,按照未来30年的旅游发展格局,打破区域局限,又精心编制了《龙虎山片区旅游发展概念性规划》。规划形成“一廊三区、四核多片”整体空间格局:发展空间由现状220平方公里拓展到731.5平方公里;交通线路由现在单一的公路直通扩展到航空、铁路、公路全线直达;旅游发展由现在的单兵作战扩展到融入赣东北、对接海西、联通长三角、据守华东、幅射全国。为推动转型升级,打造重点旅游产业集群,景区还精心编制了《鹰潭市龙虎山片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规划通过要素聚合、产业拓展、功能复合、空间集聚形成旅游产业集聚空间,带动与旅游活动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和横向产业组成的产业体系和产业群体的聚集与集成,全力打造两大旅游产业极核,重点形成三大旅游产业区块,最终形成“点、线、面”组成的旅游集群发展网络。这些规划的完成,进一步明确了景区大旅游发展的思路,为整合旅游资源、引领项目建设、打造旅游精品提供了依据、描绘了蓝图。

  大气魄融入大发展

  百舸争流,不进则退。龙虎山景区党委班子敏锐地意识到当前国内同质景区和省内景区的竞争压力,如何实现旅游业的“突围”,不仅要正视压力,还要变压力为动力,实现核变。当前,景区重点做好“三个转型”文章,即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过境游向目的地游转型,自然观光游向观光休闲度假游转型。按照这个目标,在产业布局上注重前瞻性,在项目落户上注意特异性,在景点建设上注重精细性,在旅游产业发展上注重集群效应。

  “在龙虎山旅游发展的理念上,我们注重目的地发展理念,整合发展理念和共享发展理念”景区党委书记李卫国告诉记者,“而旅游产业集群建设正是落实这些理念的最好实践”。

  景区上下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支持赣东北扩大开放合作加快发展和实施旅游强省战略的有利契机,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参与对外竞争和合作,成功引进了阳光传媒、香港宝隆、广东江西商会等一批社会资本投资开发龙虎山旅游项目,有力夯实了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在推进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倡导“没有任何借口”、“少说多做看结果”的执行文化,全面落实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措施、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建立县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和动态监管机制,确保引进一个企业,建成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

  翻开龙虎山目前产业布局现状图,以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保护区为核心向东南成多点幅射,以泸溪河沿线呈片状布局,能清楚地感知近三年景区多元产业的发展和互动。传统景点突破纯观光概念,文化产业(寻梦龙虎山实景演出)异彩渐放;以景区为圆点的养生度假、旅游地产产业渐成规模(逍遥城、雷迪森庄园、生态运动养生园等);依托资源优势的运动休闲产业异军突起(圣井山综合开发、红背带树屋养心谷);富民为先的景观农业多彩斑澜(万亩板粟园、万亩无花果园、万亩有机茶园),多种产业既独立布局,又相互依托,如玉珠缀枝,又如众星映月,使龙虎山旅游产业集群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