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天圆网讯 7月16日,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项目的万寿宫遗址发掘现场传来消息,施工人员发掘出一口古井,井壁由不同颜色的砖块拼砌,青、灰、红、黑等颜色层次分明。古井所在的方位,是铁柱万寿宫正殿遗址之前,与发掘出的正殿前两处焚帛炉底座呈三角形。

  这座古井的“身份”引起各界猜想,有专家结合历史记载,认为这口井极有可能是相传许逊镇锁蛟龙的“锁蛟井”。

   清理土层掀开石板,古井现“真容”

  “治金为柱出神功,长锁蛟龙在此中。迥压鸿庞消蜃气,直临渤解镇龙宫。江波喷浸孤根稳,地脉勾连八索雄。万古旌阳遗迹在,蕊珠楼观势凌空。”这是明代诗人曾棨的《铁柱仙踪》。

  铁柱仙踪得名于许逊治水镇蛟龙的传说。许真君即许逊,晋代南昌人,曾出任旌阳令。民间盛传,有一蛟龙兴风作浪,为害生灵,许逊施法术,斗蛟龙,收妖孽,铸造铁柱将蛟龙锁在一口深井里,铁柱高出井外几尺,下面安置八条铁索,钩锁地脉。从此风调雨顺,黎民安居。许逊作铁柱谶记数语:“地胜人心善,永不出奸仇;纵有兴谋者,终须不到头。”

  “‘锁蛟井’是整个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灵魂’建筑,也是南昌古城的重要地标。”市政公用集团万寿宫项目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铁柱万寿宫遗址自从南昌市第二十一中原建筑拆除后,便进入发掘阶段。发掘过程可谓惊喜不断,原来万寿宫大殿前一对焚帛炉的底座、两对疑似元代的石兽以及砖瓦瓷片等一批古物陆续被发现。

  7月13日,施工人员清理土层,小心翼翼的掀开一块石板,一股寒气扑面而来,一口古井出现在施工人员面前。

  考古专家初步推断古井是“锁蛟井”

  昨日,记者来到铁柱万寿宫遗址发掘现场,施工人员告诉记者,古井所在位置是原第二十一中老教学楼底下。记者看到,古井已经被施工人员覆盖上了一层塑胶保护膜,周边也竖起了围挡,这是为了保护古井,防止雨水灌入。

  井口直径约有70厘米。记者俯身看去,井内有水。施工人员说,刚发掘出来的时候,井内就有水。15日下了一场大雨,井内水位有所升高。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这口古井的井壁采用不同颜色的砖块拼砌而成,青色、黑色、灰色、红色等颜色层次分明。尤其是从上往下数第5层的红色砖块,颜色鲜亮,十分抢眼。

  “7月13日晚上,我们正在清理地面渣土。因为此前这附近挖出过古物,所以施工中就非常小心,都是用小铁锹铲土。”当初发现这口古井的施工人员告诉记者,“清理过程中,感觉铲子碰到了一块石板,我们当时就感觉这石板下面肯定有东西,就小心清理了石板上面的土层,然后翻开石板,竟然发现是一口井。”

  万寿宫项目部负责人和考古专家立即赶到现场。 “当时看到这口井,就觉得跟普通的井不一样,井壁内沿是由不同颜色的砖块一层层叠起来的。”现场的考古专家说,“根据手头上历史资料记载的方位推断,这口井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锁蛟井’。”

  记者在这口古井和附近没有发现传说中许真君镇锁蛟龙的“铁柱”。对此,专家认为,万寿宫自晋代以来多次重建翻修,铁柱可能由于年代久远和近代城市建设等原因遗失了。

   “锁蛟井”井水融入万寿宫街区景观

  万寿宫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项目正在对万寿宫遗址进行挖掘工程,江西省考古研究所有专家在现场指导。为了保证施工过程中不伤害到古物,万寿宫遗址发掘采用人工作业,施工人员都是手里拿着铁锹和小铲子细细挖过去。

  同时,施工人员将已经挖掘出来的古物妥善保护,待原址挖掘结束后,将邀请考古文物等方面的专家做专业考古鉴定,这些古物将在重建铁柱万寿宫中扮演重要角色。

  “‘锁蛟井’一直是我们挖掘工作的重点,这口古井对于恢复铁柱万寿宫有着重要作用。如果确定了‘锁蛟井’内的水是活水源,我们会把活水融入到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中,将井水运用到景观用水等方面,让‘千年古井,泽及后人’,这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项目负责人说。

  目前,铁柱万寿宫遗址在施工人员的挖掘中已经初见轮廓,有关专家正在万寿宫遗址详细记录,了解万寿宫的地基布局以及建筑形式,为今后恢复万寿宫原貌提供参考资料。

最全面的江西生活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爱江西(微信号:zuinan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