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从江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获悉,我国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例症状已经消退,病情明显好转,患者已处于恢复期。与患者密切接触的相关人员无相关症状。
目前,工作人员已在患者住所、就诊医院及周边环境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及灭蚊工作。
对于我国确诊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认为,这一情况在预料之中,不会对我国的寨卡病毒病防控形势的判断产生大的影响,寨卡病毒病在我国大面积流行的风险依然很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出血热室主任李德新研究员介绍,随着当前全球人群流动加速,尤其是春节期间旅游、返乡人群增加,寨卡病毒病例传入我国的风险是可以预见的,我国卫生计生和疾控部门也已对此做出了安排和部署。
李德新认为,这例输入性病例的确诊并不会影响此前对国内防控形势的判断。寨卡病毒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感染;监控显示,江西尚未发现蚊媒活动,而我国其他地区气温也都偏低,蚊媒活动较少。因此,此次输入病例引发传播并进一步扩散的风险极低。
据新华社
食蚊鱼、青蛙、细菌……各种蚊子“杀手”齐上阵
对抗寨卡,拉美祭出“生物武器”
面对不断蔓延的寨卡病毒,拉美地区的民众和研究人员近日纷纷亮出“奇招”,利用各种“生物武器”来对抗传播这一病毒的蚊子。
[食蚊“勇士”]
在萨尔瓦多太平洋沿岸的圣迭戈海滩,渔民们利用一种食蚊鱼,在蚊子还是无翅幼虫时将其吞食。采取这一方法,民众可以避免使用烟熏灭蚊。
在阿根廷,青蛙和蟾蜍则成为炙手可热的蚊子“杀手”,不少人提议饲养蟾蜍食蚊。
[生物杀虫剂]
秘鲁生物学家帕尔米拉·本托锡亚1992年发明出一种由椰子、丝兰、芦笋和马铃薯等植物制成的有机杀虫剂,并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本托锡亚及其团队利用这些植物的混合物培养并繁殖一种细菌,可以有效杀死蚊子幼虫。
哥伦比亚科学家们则采取“以蚊制蚊”的方法,试图在蚊子间传播沃尔巴克氏体细菌,以期抑制寨卡病毒的传播。沃尔巴克氏体细菌是一种“良性”细菌,能影响蚊子繁殖。如果雄性蚊子感染该细菌,则随后交配而得的受精卵不会孵化成幼虫。
[辐射“绝育”]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说,研究人员期望利用辐射“绝育”技术,令雄性蚊子失去繁殖能力,以减少该地区蚊子的数量。目前,墨西哥、巴西、危地马拉和萨尔瓦多等国家已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帮助控制蚊子数量。
据新华社专特稿
在秘鲁利马省,一名工作人员用化学药剂驱蚊。寨卡病毒持续困扰美洲及加勒比地区,英国、丹麦、葡萄牙又相继发现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者,不少欧盟国家正采取措施严防寨卡病毒。新华社
最全面的江西生活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爱江西(微信号:zuinanchang)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