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澎湃新闻一则关于“鄱阳湖建闸”的微博引发热议。

  文中提到,在被称为“长江江豚最后避难所”的鄱阳湖,正在推进中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将在每年有个月封闭鄱阳湖,或让长江江豚栖息地进一步破碎化、从而加剧其灭绝。该工程因此被部分环保机构和组织质疑。

  但是

  有不少网友持不同意见

  他们认为:

  @晴天:鄱阳湖建闸蓄水应该对候鸟、江豚都有利吧!建闸后,水位高,水面大,鱼类增多,也利于候鸟、江豚觅食。只要60米宽大闸确实能让江豚自由通过,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天天天天天鑫:这个闸的设计是调枯不调洪,洪水来了江西还要遭殃,江西为中国成立付出了那么多,建个利国利民的水利工程被千番阻拦!

  @泠菱:鄱阳湖也是被枯水弄急了出此下策。

  @二十zk:你怎么不看看鄱阳湖一年比一年枯水期严重呢?

  @erghynetu:鄱阳湖枯水期越来越长,保水量越来越小,建闸也是无奈之举。

  @奋桶:受伤的总是江西。

  @葡萄还是青的好:呵呵,鄱阳湖再干几次就什么生态环境也没有了。

  @cloudlhk:第一大淡水湖就成这样子了,谁之过?可怜老实的江西人。

  @阿你个头的呆:但是也不能因噎废食……辩证着来吧!

  那么

  鄱阳湖建闸是利是弊呢?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

定位定位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为开放式全闸工程。为提高鄱阳湖枯水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改善供水、灌溉、生态环境、渔业、航运、血吸虫病防治等条件,保护水资源,恢复和科学调整江湖关系等综合性工程。

  基本理念

  建闸不建坝;调枯不控洪;拦水不发电;建管不调度;江湖两利、动态调控。

  选址地

  庐山市长岭山和湖口县的屏峰山之间

不断优化方案不断优化方案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规划数十年,争议也数十年。

  日前,一则公示信息再次将此工程及争议置于镁光灯下。

内文提到:内文提到:

  为什么要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

  一、近年来鄱阳湖连续出现秋季低枯水位现象,打乱了鄱阳湖的水文节律

广告

  二、低枯水位已对鄱阳湖的民生、生态、经济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湖区水资源水环境与经济承载力大幅降低

  三、长江干流上游水库群汛后蓄水是鄱阳湖秋冬季低枯水位的关键原因

  四、鄱阳湖秋季低枯水位将长期存在,并将不断加剧

  进入2011年5月,鄱阳湖会变成一望无际的草原。“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青山嘴不再是波浪滔天,超万亩裸露的湖底长满绿草,如同塞外的大草原。

  鄱阳湖鞋山水域

  不断优化工程方案

  鄱建办表示,最新的方案将工程由“控洪”改为“控枯”,由“大坝”改为“全闸”,由“高水位”改为“低水位”,由“全年控制”改为“分期控制”等,对工程功能定位、方案比选、闸型设计和调度运行方式等进行了不断优化。这些重大调整,都是为了体现生态优先的理念,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调整了功能定位,完善了必要性。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功能定位优化调整为:提高鄱阳湖枯水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改善供水、灌溉、生态环境、渔业、航运、血吸虫病防治,保护水资源,恢复和科学调整江湖关系等综合性工程。

  二是增加了方案比选,强化了科学性。综合比选各方案,鄱阳湖水利枢纽方案即建闸方案优于其他方案,是科学应对湖区枯水的综合方案,是最佳选择和治本之策。

  三是突出了生态环境优先理念,保证了生态安全性。

  为何要作上述调整?

  其一,工程“调枯不控洪”,可改善枯季湿地的缺水状况,不会影响湿地格局和候鸟栖息觅食。由于水位调度尊重和顺应2003年以前的水文节律,枯季最低控制水位10米以下,可使湖区枯水期维持适宜改善湿地的水位,增加新的水面面积和浅水水域,新增越冬候鸟栖息觅食空间。运行水位低于重要子湖湖滩地高程,对鄱阳湖及南矶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无不利影响。

  其二,工程“建闸不建坝”,可增加水生生物生存空间,不会造成江湖全阻隔。工程敞泄期(3~8月江湖连通)与主要鱼类的洄游时间基本吻合,工程运行不会对鱼类洄游产生大的影响,且有利于增加枯水期鱼类和江豚的生存空间,增加水生生物资源量,降低和减缓超低水位及人类活动对鱼类、江豚的威胁。工程设置的4孔60米宽的大孔闸可为江豚提供通道;工程“增容不增污”,可增加水环境容量,不会造成水质恶化。在入湖污染负荷相同情况下,湖区水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水量的大小。枯水期水位抬升,增加了水环境容量,增强了稀释污染的能力。

  争议

  1、候鸟栖息的草洲将消失?

  11月30日上午,数名环保志愿者来到工程选址地——江西庐山市海会镇进行了航拍。主要是考察和记录闸址的生态。

  参与航拍的一名志愿者岳桦担忧,“鄱阳湖建闸以后,将变成从长江割裂出来的一个大池塘,失去活力”。他解释,一旦在此处建闸,不仅仅是这块湖心洲会因为施工而化为乌有,鄱阳湖南部更多类似的候鸟栖息草洲,将被水淹没而不复存在,更多的候鸟将丧失栖息觅食的场所。

  回应:

  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回应,该工程已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包括将工程由“控洪”改为“控枯”,由“大坝”改为“全闸”,由“高水位”改为“低水位”,由“全年控制”改为“分期控制”等,对工程功能定位、方案比选、闸型设计和调度运行方式等进行了不断优化。

  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称,通过这些调整,鄱阳湖水利枢纽对生态环境保护利大于弊,其产生的次生影响通过科学合理的调度可以降低和减免。即使出现极端情况,闸门也可以全部打开,恢复到自然状态,生态安全得到了保证。

  2、鄱阳湖建闸对下游水资源影响很大

  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周建军表示,如果长江的湖泊支流都被人为控制之后,实际上是在长江的上下游之间形成非常大的一个相互制约机制,“在不景气或者不好的条件下,或者环境资源比较恶劣的时候,上下游就会出现纷争。”

  回应:

  鄱建办表示,在推进前期工作中多次到长江干流中下游相关省市走访,反复沟通,听取并吸纳意见。“有关省(市)对我省应对枯水变化,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的做法已从疑虑到理解、再到支持或原则支持。”

  枢纽建成后,由长江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基于“调枯不控洪”的调度方式,对流域上下游不会造成不利影响。

  一是下闸拦水阶段长江水位高,流量大,下游控制站大通水文站月平均流量3万立方米/秒以上;遇到特枯年份,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拦水不蓄水”,入湖多少,泄水多少,不减少出湖入江流量。

  二是枯期对长江下游有补水作用。据测算,如三峡水库蓄水期9月16日~10月31日,枢纽控制运用后可多泄流13.59亿立方米。如11月初枢纽水位从13米降低到12米,能为下游补充约7亿立方米水量。

  三是枯水期具备对长江下游应急补水的潜力。枯水期湖泊水位控制在11米时,可连续10天应急补充长江下游水流量5400立方米/秒以上,可作为下游遇特枯年份或其它紧急情况时的备用水源。

  鄱建办介绍,2012年7月,国家发改委就项目建议书征求了长江中下游湖南、湖北、安徽、江苏、上海5省市意见。各省(市)复函,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均表示支持或原则支持,并要求工程由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负责运行管理或由其组织制定并发布调度实施细则。

  3、江豚的在工程建成后的“过闸”问题如何解决?

  工程下游江豚栖息地的丧失,将会使鄱阳湖江豚与长江八里江江豚种群间的交流隔断,从而使鄱阳湖湖区江豚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种群,小种群遗传事件发生频率升高,灭绝风险增加。建闸或对江豚迁移产生严重阻隔,如何解决?

  回应:

  鄱建办承认,工程阻隔会对江豚自由游弋产生影响。所以工程前期工作中会与江豚专家密切配合,通过设置大孔闸来解决阻隔影响,专为江豚设置了4孔60米宽的大闸,让江豚过闸。

  鄱建办认为,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60米宽的大闸是足够能让江豚自由过闸的。一是江豚依靠自身声纳导航,能顺畅游弋实验室2米宽的水道;二是历史上江豚能自由通过20米宽的桥孔。

  此外,建闸后,水位高,水面大,水深增加,栖息空间增大,有利于江豚栖息生境;同样道理,建闸后适当抬高湖水位,鱼类增多,也有利于江豚觅食。

  另外,江豚濒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枯水是重要的原因,如果任由枯水发展,鄱阳湖江豚必然会减少,专家冀望的“最后避难所”将不复存在。从一定程度上讲,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亦是江豚保护的工程。

  专访鄱阳湖工程建议者胡振鹏:

  如果不是为了保护鄱阳湖,江西也不想建闸

  建闸后会对水质产生影响吗?

  我们做过建闸后对水质的影响研究,总磷、总氮是影响鄱阳湖水质的主要污染物,在入湖污染负荷不增加的情况下,建闸不会改变鄱阳湖区总磷、总氮分布基本规律和格局。

  当前鄱阳湖水利枢纽的争议,大抵是很多人觉得建闸会破坏江湖连通?

  按照鄱阳湖流域和长江水情,按照工程水位运行方案计算,鄱阳湖建闸后,算下来平均每年大约有100天左右时间(11月至次年2月前后)江湖是部分阻隔的,但必须做到鄱阳湖进多少水,就要下泄多少水;另外有250-260天的时间闸门是全开的,不存在完全阻隔的问题。

  现在建闸方案砍掉了发电功能,有人说防洪、发电和灌溉是传统水利的三大功能,现在传统水利工程的两大基本功能都没有了,还能有多大效益?而且,工程130亿元系纯财政支持,每年1亿元的维护费用是否值得?

  鄱阳湖水利枢纽是一个纯公益的项目,如果不是为了保护鄱阳湖,江西方面也不想建闸,但是我们在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没有完全退化的时候不保护,将来就迟了。生态系统退化后,很难恢复原状。

  对长江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设,应该全国一盘棋,不能各扫门前雪。

  这样的大型工程,国家有严格的基本建设程序。该工程之所以能够提上议事日程,是因为2014年,鄱阳湖工程被纳入《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的规划安排。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同样也由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规划。国务院在批复中表示,要“重点研究、适时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胡振鹏表示,“江西省或者水利部,都没有权力、也没有能力主导这么大的一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