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委组织部着眼组工干部管理监督严在经常、融入日常,立足抓早抓小,从思想、作风和工作最易出错的环节入手, 排查出67个廉政和工作风险点,对照制定出台《部机关工作人员日常行为“负面清单”》,从四个方面列出20条67种负面行为,划出看得见的“硬杠杠”,督促组工干部知边界、受警醒、守规矩。

动真碰硬零容忍

  动真碰硬零容忍

  负面清单紧扣党章和《准则》《条例》规定,紧扣中组部《组织人事干部行为若干规范》、“十不准”等要求,紧密结合组织部门职能特点,既抓共性,又抓个性;既抓“八小时内”,又抓“八小时外”;既抓思想引导,又抓行为规范;既从坚定理想信念、树牢“四个意识”等方面提出刚性要求,又对日常言行、小事小节等方面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严明政治纪律“摆首位”。在违反政治纪律方面,列举理想信念不坚定、“四个意识”不强、党员意识淡化、对组织不忠诚不老实等4条15种负面行为,比如“革命意志消沉、理想信念滑坡”“妄议中央大政方针,对一些损害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行,不反驳、不批评”“对组织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按要求向组织请示报告重大问题和个人有关事项”等,警示组工干部强化政治定力,增强组织观念,提升党性修养。

  ——防范权力“出笼滥用”。在履职用权不严方面,列举不遵守民主集中制、违反干部人事纪律、违反廉洁自律规定、保密意识不强等4条16种负面行为,比如“对超越职权范围的事项,不请示汇报,擅作主张、擅自处理”“利用单位和自身职务影响为亲友或特定关系人的工作安排、职务晋升等打招呼”“考核评价、选拔使用干部不公道正派,凭个人好恶”“违规打探并泄露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干部有关情况”等,警示组工干部严以用权、秉公用权、规范用权,擦亮公道正派的底色。

  ——剑指作风“慵懒散拖”。在作风不严不实方面,列举学风不正、不切实际、不敢担当、不思进取、犯低级错误、脱离群众等6条20种负面行为,比如“学习组工业务针对性、系统性不强,满足一知半解,说外行话、办糊涂事”“怕担风险怕出事,不敢抓、不敢管,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惯性思维严重,习惯于凭经验办事”“不愿同基层和普通群众打交道,怕给自己添麻烦”等,警示组工干部锤炼严实作风,发扬“工匠精神”,强化责任担当。

  ——管束言行“任性而为”。在日常言行失范方面,列举贪图享乐、铺张浪费、不讲团结、为人不诚实、奉献精神不足、不注重家风建设等6条16种负面行为,比如“上班时间打游戏、炒股票,开会时间打瞌睡、玩手机”“对组织、对同志不说真心话,精于世故,虚与逶迤”“热衷于比进步快慢、比待遇高低,工作多做一点就觉得吃亏,进步稍慢一步就觉得不公”“不重视家庭和亲情,放松对配偶子女的管理”等,警示组工干部涵养道德情操,常以“祸患常积于忽微”之心对待小事、小节、小利。

  组工干部说

  “思想灰尘要常扫。负面清单易记易行,让我们知道不该说的话绝对不能说,可以说的话可以做的事也要三思而言、三思而行,坚决不触‘警戒线’,不打‘擦边球’。”

  监督问责不落空

  江西省委组织部把管理监督、跟踪问效贯穿负面清单执行全过程,做到监督日常化,问责制度化,整改长效化,让负面清单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另一方面,把负面清单纳入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带头组织集中学习;常务副部长为部机关全体党员作专题党课,通过以上率下、示范带动,推动负面清单在全体干部职工中真学真信、入脑入心、落地见效。

  ——坚持与支部建设结合起来。把负面清单纳入部机关每个支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和“主题党日”活动内容。每次党日活动,支部书记给过“我的政治生日”党员赠送警示性生日寄语;每次谈心谈话,支部书记结合负面清单和岗位职责,咬耳扯袖,为支部党员打好“预防针”。在部机关部署开展“为什么从严治部,如何从严治部,从严治部我该怎么做”主题大讨论,组织支部每个党员对照清单逐字逐句学、逐条逐项查,亮思想、查认识、找差距、补短板。

  ——坚持与廉政体检结合起来。把负面清单作为部机关每月一次“廉洁讲堂”的必学内容,采取专题讲座、研讨交流等形式组织集中学习,结合反面案例通报,以案释纪、知止存畏。将监督执行负面清单与开展党支部纪律建设专项巡察结合起来,进一步找准问题,督促整改,完善提高。

  ——坚持与亮牌示错结合起来。对照负面清单列举的工作不实、程序不规范、校稿不严、漏办文件等问题,部机关张贴黄牌,进行警示,并开展责任倒查和整改纠错,倒逼工作质量提升。

  ——坚持与考核评价结合起来。把负面清单台账纳入组工干部年度考核内容,作为评先评优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实行月记录、季评议、年核实,使组工干部工作有压力、干事有动力。下一步,省委组织部还将适时在全省组织系统推行负面清单,营造加压奋进、创先争优的干事氛围。

  “从严是最大的关爱。负面清单让大家必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带头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作风上的干净人、行为上的老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