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课题组对包括我省在内的北京、黑龙江和山东四省市的2万名家长和2万名小学生分别进行了与家庭教育相关的调查。

  记者了解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省小学生学习负担依然较重、家庭文化娱乐活动远远不足、家庭教育中父教缺失严重。其中父教缺失问题更是引起人们的关注,超5成家庭存在“隐形爸爸”。

广告

  据悉,“隐形爸爸”的判断标准通常包括:一是沉溺于自己的工作事业,对孩子的交流要求等采取拒绝的态度;二是想跟孩子交流,但孩子提出具体要求或出现问题时,不知所措。

  现状

  近6成学生喊“累”

  近9成小学生参加课外班

  记者了解到,该调查显示,我省近六成学生对学习感到不同程度的“累”,且人数随年级升高而直线上升。家长方面,尽管有35.27%的家长认为子女学业负担较重,但仍将学习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超过81.50%的学生放学后仍有不同程度的(课外班或家长布置的)额外作业,亲子沟通中也有近五成家庭将学习作为主要话题。因此,子女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其的教育方式:  成绩好的学生能获得更多自主权,亲子沟通更融洽;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受到更多的约束,其情绪情感需求易被家长忽视。

  现今的教育市场上儿童兴趣班、补习班五花八门。家长给孩子报班的目的,无论是想短期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还是希望对子女未来发展有好处,都对课外班抱有提升孩子学习成绩的愿望。

  调查显示,近九成小学生都在上“班”。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有63.82%的人参加了课外班;成绩较差的学生中,更有高达93.95%的人参加了课外班。

  “虽然我也知道孩子学习负担大,但是我还是给她报了一个钢琴班和英语班,不管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还是为了将来能多有条出路,这都是为了她的今后着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昨日,南昌一小学生家长陈女士介绍。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大多数家长在给孩子报班时,都抱着类似的心态。

  “人机时间”过多

  家庭文化娱乐氛围不足

  据了解,该调查显示,小学生家长回家后,主要的娱乐活动为“看电视、玩电脑或手机”的高达45.63%,家庭文化娱乐活动则远远不足,“经常组织家庭娱乐活动”的家庭仅占17.92%。

  学生回家后几乎没有户外活动和阅读时间的比例分别为40.03%和17.81%,超过1小时的分别为14.44%和13.18%,且这一现象随学生年级升高而加剧,“人机对话”大量挤占了亲子互动时间,对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造成了不利影响。

  而在记者采访当中,许多家长同样有所埋怨,“每次孩子放学回家后不是抱着平板、手机不离手,就是看电视、玩电脑游戏,很少愿意主动和家长沟通交流。”

  教育

  家庭性教育母亲占主导

  女生比男生接受更充分

  尽管当下社会涉“性”话题有所开放,但家长在对子女进行性教育时,“说什么”、“如何说”仍然存在观念和能力上的双重阻碍。记者了解到,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家长曾对子女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性教育,但内容多集中于性别教育和性器官卫生保健,对防范性骚扰、生命教育等较少涉及。

  据了解,阻碍家庭性教育的主要因素在于:一方面在于家长的性教育能力不足,对性教育的教授内容和方法均缺乏认知;另一方面则与态度保守有关。此外,家庭性教育还呈现出两大性别特点:一是母亲受教育程度相关度较高,在家庭性教育的作用比父亲更为重要;二是从接受性教育的广度和深度看,女生比男生得到家长重视的比例更高,尤其在“防范性骚扰”方面差异尤为明显。

  逾5成家庭

  存在“隐形爸爸”

  心理学家格塞尔指出:失去父爱是人类情感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据了解,本次调查表明,逾五成家庭的子女教育是母亲在唱独角戏,三成家庭能够做到父母共同负责子女教育,而父亲担起主要教育职责的家庭仅占一成,可见生活中“隐形爸爸”的现象较为常见,表现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明显缺位。

  对此,有关教育专家认为,父教缺失对男孩成长具有更大的负面影响。由母亲承担既是母亲又是父亲的角色,会使男孩对男性的性别认同弱化,缺乏父亲对孩子的纪律教育和监督,男孩遭受的挫折常常导致各种暴力行为和其他各种反社会行为。

  此外,如果家庭中父教缺失,承担主要教育责任的母亲或祖辈老人很容易存在溺爱现象,具体表现为:过分满足,姑息迁就;包办代替,过分呵护;过度保护,剥夺独立锻炼的机会。

  男孩教育面临困境

  成绩不好易被消极对待

  调查发现,从沟通话题、沟通方式、是否主动沟通三方面来看,男孩与父母间的话题更多的是聊“我的学习”和“学校的事”,而“什么都聊”的比例也明显低于女孩(男33.94%,女35.83%)。在沟通方式上,女孩父母选择“没有时间沟通”和“没有沟通困难”的比例高于男孩,而男孩父母选择“孩子不愿对我说心里话”、“找不到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找不到好的沟通方法”三者比例均高于女孩。

  由此可见,男孩与父母间沟通话题范围较窄,缺乏适宜的沟通方式。男孩不善于向父母袒露心迹,影响了父母对自己的深入了解,也使得亲子之间难以良好沟通。

  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在学习动机、课外阅读和学业成绩三个学习的核心方面,男孩的情况均比女孩差。在对学业水平进行对比时,调查发现,成绩优秀的男、女孩比例分别为45.35%和52.11%,女孩比例明显高于男孩;而学业水平为“良”、“中”、“差”的学生中,男孩比例均高于女孩,且在学业水平“差”的学生中,男孩比例超过女孩两倍以上(男65.33%,女27.56%)。  由此可见,具有内在学习动机的学生学业水平更为优秀,女孩整体的学业水平比男孩更优秀。

  男孩的学业成绩会影响到父母的教育方式,比如学生学业成绩较好,父母常表现出较为积极的教养方式;相反,父母的负面教养方式表现得更为明显。对此,父母需要认识和了解男孩在智力、行为、性格、习惯、心理等方面的发展特点,运用顺应或更适宜的方式进行引导,帮助男孩发挥出自身优势,促进其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