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首次制造双发动机大飞机

  1937年4月,“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开始制造飞机。按计划,工厂首先制造布瑞达25式教练机20架和萨伏亚S-81式双发动机轰炸机6架。虽然萨伏亚机身是意大利本土制造,中国只造全机的20%,但是制造这种双发动机的大飞机在中国还是第一次。

  正当工厂准备进行大批量生产时,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与法西斯轴心国之一的意大利外交关系恶化。年底,工厂的意大利职工撤退回国,此时全厂有中国职工300余人,各车间还没有全部开工,萨伏亚才装配3架,20架布瑞达的机身和机翼也只是半成品。

   在重庆的山洞里建起飞机厂

  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向西撤退,经过九江、武汉、重庆,1938年到达重庆以南的南川县。新厂址在南川县的一个山洞——海孔洞内,同年底新厂落成。工厂改组,改名为“空军第二飞机制造厂”。

  亲历了整个过程的李祺回忆道,海孔洞内三面峭壁,有50多米高,前洞有300多米深,后洞更是高深莫测,可以停放30架飞机。职工在洞里建起了三层办公楼,防潮防火设备齐全,发动机、机工、装配、机身、机翼等车间也建起来了,还在洞外建成了发电厂。蜿蜒十几公里的宽敞车道,都是在崇山峻岭之上开辟出来的,附近的丛林中还建起了生活区。这些建筑都带有完备的防空设施,敌机始终没有找到飞机厂的目标。

  “空军第二飞机制造厂”西迁建厂后,任务是每月制造20架飞机,包括E—15双翼驱逐机、E—16单翼驱逐机、重轰炸机等,这些飞机在抗战时期的千百次战斗中屡建奇功。1939年又设计制造了“忠28甲式”教练机,1945年制造了运输机“中运1” 、“中运2”,还制造了滑翔机供学习使用。

  上世纪50年代遗址成为大学校园

  抗日战争胜利后,“空军第二飞机制造厂”迁回南昌,随厂回迁的有500多名职工。随着国民党当局败退,位于南昌的“航空研究院”、“ 空军第二飞机制造厂”、“航空供应站”等相继迁离,“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原址日益荒芜。1950年南昌大学(院系调整后改为江西师范学院,1983年更名为江西师范大学)迁入,飞机厂遗址从此成为大学校园。

  张建表示,“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旧址在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发展史、近代机场管理制度史、近代工业建筑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遗址已入选江西省优秀近现代建筑,成为江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之一。“2010年,学校对‘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老建筑进行了修复。今天在校园里看到的标有‘1935’字样的建筑,其主体都是当年飞机厂遗留下来的。我们希望更多人重视这个建筑群,进一步挖掘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张建说。(首席记者 魏莹)

相关新闻:

江西三款飞机亮相巴黎航展 参加室内静展

南昌“土豪”考直升机驾照 有意花2000万买飞机

南昌造大飞机首架机舱门交付 年底实现首飞

江西航空已获筹建许可公示 今年投入5架民航飞机

南昌参与研制大飞机获大单 累计达450架

最全面的江西生活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爱江西(微信号:zuinan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