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西省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17年底,南昌市中心城区和住建部等部门确定的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应根据国家要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记者了解到,今年年初,南昌青云谱区在天沐君湖小区试点,正式启动了“互联网垃圾智能分类”管理系统,试点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全程式垃圾分类项目。作为探索、创新和突破的过程,试点半年多以来,取得了哪些经验,又有什么教训?记者展开了采访。

一体化智能垃圾分类投放站一体化智能垃圾分类投放站
积分超市积分超市

  垃圾分类智能投放

  “用户XX投放685g厨余垃圾,获得10个积分。”8月7日,天沐君湖小区居民刘女士在经过工作人员的引导后,将一袋装满菜叶菜根的厨余垃圾放置在生活垃圾智能投放站的电子秤上,一旁的电子屏幕上滚动着刘女士此次投放的信息后,电子秤慢慢升起并倾斜,将垃圾投进下方的垃圾筐中。随后,工作人员对刘女士投入的垃圾进行复核,核实垃圾分类正确和投放正确后,电子屏幕上再次滚动一行字幕提示刘女士投入的垃圾复核通过,并且额外奖励50个积分。

  青云谱区所引入的一体化智能垃圾分类项目包括四个流程:垃圾分类、奖励积分、收集大数据、末端处理。垃圾分类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该小区,总共有385户居民参与垃圾分类项目,目前,总共设立了3个智能投放站和一个智能投放点供居民投放分类垃圾,在每个投放站和投放点上都有工作人员对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引导投放和对投放的垃圾是否分类正确进行检查。该试点将垃圾分了四类: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

  垃圾回收率达70%

  据该试点小区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显示,主要垃圾类别为厨余垃圾,占比60%以上,可回收物占比10%左右,有害垃圾和不可回收物占比30%左右。其中,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能够回收利用,垃圾回收率达到了70%,实现了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据统计,7月份该试点产生的垃圾总量为4108.3kg,其中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总量为3211.7kg,占垃圾总量的78%;不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总量为896.6kg,占垃圾总量的22%。也就是说,7月份该试点将原本4108.3kg的垃圾减少为896.6kg,减少量为3211.7kg,垃圾回收率达到78%。

  青云谱区城管会副主任胡杰说,在最后的末端处理中,厨余垃圾会被项目配备的机器转化为有机肥料,不可回收物会被运输出去处理,可回收物将被回收利用,运营该项目的企业将从有机肥料和可回收垃圾中获得利润。

  设立积分奖励机制

  每次投放都能获得10分的基础分,投放正确还能额外获得50分的奖励分,每10分相当于0.1元。居民可以在积分超市选择兑换商品,现有可兑换商品有酱油、肥皂、洗衣粉、洗洁精、纸巾、牙刷等生活用品以及一些零食。商品兑换分为三种类型:全由积分兑换、90%积分+10%现金兑换和10%积分+90%现金兑换,居民可选择。

  准确率不到一半

  青云谱区智能分类项目试点推行已经有半年了,小区居民在此环境下环保意识是否提高?能否主动将垃圾进行分类和准确投放?

  记者通过大数据平台发现,每个月的垃圾投放准确率不到50%。每次居民投放垃圾时,都会有引导员询问包含了哪些垃圾,并且引导居民投放到相应类型电子秤上,所以如果居民将垃圾分类正确的话,一般不会出现投放错误的情况。“投放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居民把两种及以上类型的垃圾混合装在一起导致投放准确率不高。”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为了了解居民为何不主动将垃圾分类装袋,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参与该项目的居民。

  “因为我家的垃圾一般不会含有害垃圾,索性就直接装在一起了。”张先生对记者说。一名老人也坦言,自己年龄大,记不住什么样的垃圾该分成什么类型,经常将垃圾弄混装在一起。

  工作人员说,尽管青云谱区城管、运营公司以及物业进行过很多次提倡垃圾分类的环保宣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环保意识,但是目前小区内很多居民的环保意识还是不高,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去将垃圾进行分类。

  垃圾分类处理 一体化是关键

  “此次试点具有一定成果的关键是将垃圾从分类收集到分类处理实现一体化,避免了在最后一步处理后垃圾仍然是垃圾的情况。”胡杰说,在末端处理中,占比最重的厨余垃圾被制作成有机肥料以及可回收物的重新利用大大减少了垃圾的数量。

  胡杰对记者说,垃圾分类一直以来是一项比较难以进展的工作,想要切实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当地政府、街道办的支持。另外还需要小区物业公司的配合,对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并且能够保护设备的安全。还需要居民具有一定的素质和环保意识。

  文/图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何柳斌 实习生李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