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3月3日,是第十九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爱耳”主题为“听见未来,从预防开始”。
要保护耳朵,自然要清楚
哪些声音会对耳朵有伤害
平时哪些生活习惯会伤害耳朵
如何保护耳朵才最有效
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市民,并从专家那了解到了许多与耳朵有关的事儿。小编这就带着大家一起关注耳朵健康。

市民不甚了解“护耳”知识
针对我国耳聋发病率高、数量多、危害大、预防薄弱这一现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卫生部等10个部门共同商定,确定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

“不知道还有专门的爱耳日”“好像听说过,但是不清楚具体是哪一天”“是不是私立医院打造的‘节日’” 今天,记者随机采访了20余名市民发现,仅有3人知道这个健康日。
事实上,很多市民不仅对“爱耳日”不甚清楚,对于如何保护耳朵,也知之甚少。有人误以为“掏耳朵,保持清洁可保护耳朵”,有人仅知道“噪音太大容易伤耳朵”,有人则觉得“耳朵又不容易磕碰到,没必要太关注”。
“从没有为孩子的耳朵体检过,也没教过小孩如何保护耳朵。”面对记者的采访,市民曾女士表示,她和她身边的人,大部分都忽视了耳健康。
“2006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听力残疾者有2780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33.51%,其中7岁以下的聋儿达80多万,每年新增聋儿3万余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叶菁告诉记者,这其中不仅有先天听力障碍者,还有不少人是因为后天习惯、生病等原因造成的听力残疾。“今年的爱耳日主题就是‘听见未来,从预防开始’,所以呼吁大家一定要多关注耳健康。”叶菁说。
常掏耳朵,容易引发耳疾病
“帮我掏下耳朵吧,最近总觉得耳朵里面痒痒的。”在理发店理完发后,市民胡先生向理发师提出掏耳需求。随后,年轻的理发师就拿出一支棉签为胡先生清理耳朵,动作非常娴熟。“这是免费服务,很多顾客都喜欢这项服务,我们掏耳朵也会注意力度,一般不会给顾客带来伤害。”这位年轻的理发师告诉记者,因为很多顾客自己不会掏耳朵,但往往耳屎会让耳朵不舒服,所以不少老顾客还会专门到店里掏耳朵。
据悉,耳屎,医学名“耵聍”,是耳蜗主动分泌出来以保护外耳道,减少异物进入耳道的物质。“掏耳朵时理发师不使用照明工具探知耳内情况,只是凭着手感反复操作,这是非常不正确的掏耳手段。不当掏耳的害处非常多,轻则导致耳道发炎,重则能使听力减退甚至丧失。”叶菁说。
据介绍,不当掏耳,首先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掏耳朵时如果耳屎坚硬或比较多,易把脆弱的耳道皮肤划伤,细菌便会趁机进入伤口引发感染。来回搔刮耳道更会把细菌带入毛囊、皮脂腺管,引发炎症。其次,经常刺激外耳道皮肤,会造成耳屎分泌增多,也就是“耳屎越掏越多”。
叶菁指出,一般而言,大部分人是不需要专门掏耳屎的,干燥的耳屎会随着说话、吃饭、打哈欠等颞下颌关节的运动自动排出。只有少部分人由于腺体分泌旺盛,产生俗称‘油耳’的耳屎,不及时清理会出现听力减弱、耳道发痒等不良反应。‘“油耳’的市民可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棉签,轻轻地清洁外耳道,频率不应高于两个星期一次,若出现耳闷、胀痛等现象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不要再自行清洁。”叶菁提醒,要坚决避免用发夹等硬物掏耳朵。
不以为意间听力或受损
长时间煲电话粥、乘车走路都听音乐、晚上塞着耳机进入梦乡、游泳时不注意保护耳朵……这些看起来无伤大雅的小习惯却在无形之中损害了听力。

正在读高三的陈浩最近总觉得耳朵痛,戴着耳塞听英语听力题时,耳朵痛感会增强,甚至有时不得不掏出耳塞,放弃做题。趁着寒假,陈浩到医院检查,被医生告知“听力受损”。
“耳内毛细胞一旦因某种原因受到损伤,就会导致永久性听力丧失或平衡能力减退。人的耳蜗中大约有1.5万个对听力和平衡感至关重要的耳蜗内毛细胞,这些细胞能够将振动转换成声音信号传导至大脑。这些毛细胞作用重大,却十分脆弱、不可再生,受损不可逆转。”叶菁表示,长时间接听电话、听mp3、戴耳机等习惯容易造成噪音性听力损失,建议每次用耳机不要超过半小时,音量不要开得太大,以不覆盖外界声音为宜,如果必须长时间打电话,则要两耳交替使用。
去年,从英国来到南昌当外教的小伙子丹尼尔外出旅游,没想到在潜水后耳朵出现不适,并且出现化脓、流脓的情况。到医院一检查发现,他的耳膜竟然穿孔了!后经过耳膜穿孔手术后,丹尼尔才恢复健康。叶菁表示,在进行游泳、漂流、潜水等亲水运动时都要特别注意,一个不小心就会引起耳朵的“抗议”。
如果游泳时,泳池中的污水入耳后容易引起外耳道皮肤及鼓膜感染,或耳内进水后处理不当,如不洁挖耳等,常可引起外耳道炎,鼓膜炎,化脓性中耳炎等。而人们在潜水的时候,由于海底与我们正常生活的环境压力有所区别,当人体进入海底时,其压力对耳膜产生负担,有可能出现耳膜穿孔的情况。
眼睛鼻子出问题耳朵“遭殃”

看过《唐顿庄园》的人,不少都为大表哥Dan Stevens的蓝眼睛着迷。在身边,也有不少爱美人士戴上美瞳,让自己变成“蓝眼睛”。然而,对于2岁的的小彭彭而言,“蓝眼睛”却让他的世界没有了声音。
“他生下来就是一只蓝眼睛,一只黑眼睛,当时我们并没有太在意,因为他眼睛会跟着东西转,视力没有影响,直到后来发现他对声音没反应,才到医院检查。”小彭彭的奶奶告诉记者,医生告诉他,小彭彭的这只蓝眼睛导致了他先天性耳聋。

“这是瓦登伯格综合征,是因为2号染色体突变,这种病对视力没有多大的影响,反而会产生听力障碍。”叶菁告诉记者,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为失聪儿童提供免费救治的全国性项目“七彩梦行动计划”正好就包含了这种病症的救治。“我们已经为小孩做了手术,植入了人工耳蜗,以后小彭彭也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听这个世界的声音。”叶菁说。
如果说小彭彭的“蓝眼睛”连累了耳朵算是小概率事件外,那么感冒损伤听力却是时常遇见的。刚刚过去的冬天,不少人都患了感冒。今年4岁的小露就是其中一位。“当时感冒还没好,她就叫耳朵痛,我们赶紧带她去看医生。”小露的妈妈曾女士告诉记者,医生诊断小露是得了急性中耳炎,罪魁祸首还是感冒。呼吸系统的毛病却引起了耳朵的问题,曾女士百思不得其解。

叶菁介绍,在人的耳朵和鼻腔之间有一条叫做咽鼓管的管道,这也是鼓室和外界相通的唯一管道,正常情况下鼓室的所有分泌物都由此排出,另外咽鼓管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保持鼓室压力和外界平衡。“上呼吸道感染后,病菌有可能通过咽鼓管到达中耳引起中耳发炎,而因为小孩子的咽鼓管相对成人比较平直,内径相对宽,病菌很容易进入,全身及中耳的免疫力不完善,所以婴幼儿感冒后发生急性中耳炎这种并发症的几率较高。”

叶菁表示,急性中耳炎药物治疗起码要7到10天。“不要以为耳朵不痛了,急性中耳炎就好了。孩子的免疫力低,中耳炎容易反复,不痛以后还要治疗一段时间,然后经过医生复查,看鼓膜、鼓室是否正常,声阻抗检查是否正常。”另外,叶菁还表示,由于鼻咽管是互通的,因此在擤鼻涕时切勿两个鼻孔同时用力擤,避免鼻咽分泌物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感染。
耳朵不舒服尽早去治疗
近日,市民黄先生来到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他反映,从正月初六开始出现了两次听不见声音的情况。后经诊断为突发性耳聋,需要住院治疗。据了解,黄先生的亲朋好友较多,且每到至亲好友家都免不了喝上几杯酒。由于身体疲劳、大量饮酒引发了突发性耳聋。
叶菁表示,近年来,突发性耳聋在临床中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发病人群也由原来的中老年人转变为以学生、白领为主的年轻人。
据介绍,目前尚没有发现导致突发性耳聋的具体病因,但临床病例显示,生活中压力过大、神经高度紧张、大量饮酒等都可能引起突发性耳聋。
叶菁提醒大家,听力发生早期轻微损伤时自己难以察觉,但如果因此忽视了预防和治疗,等到病情严重时已经难以治愈,进而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平时一旦出现听力减退、耳鸣、耳痛、耳闷等症状时要尽早就医,不要错过治疗良机。例如突发性耳聋的最佳治疗时间为出现病症后的72小时之内,越早治疗康复的可能性越大。
此外,婴幼儿的听觉器官非常娇嫩,家长还需防范家庭噪音对婴幼儿造成的失聪事故。专家表示,微不足道的声音很可能给孩子带来终身伤害,长期处在噪音环境中还会造成孩子专注力、学习力、耐性等降低。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