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喷水、拉绳、人脸识别……治理斑马线乱象如何更有实效?

  新华社北京4月20日电 题:喷水、拉绳、人脸识别……治理斑马线乱象如何更有实效?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有的地方,闯红灯时会被喷水雾;有的地方,用上了“智能斑马线”,搭配语音提醒;有的地方,正借助“人脸识别”技术减少“马路杀手”……近期,国内多地治理行人闯红灯、乱穿马路等问题的新招不断。新的举措,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实效?

  “会喷水雾的斑马线”走红

  红灯亮起,当有行人仍试图通过时,斑马线旁的黄色立柱会喷出水雾,并播放语音提示。近日,湖北黄石大冶的街头,新冶大道人民医院路口一条“会喷水雾的斑马线”引发关注。

  “这是为了破解行人闯红灯难题,大冶交警在多方考察借鉴外地做法后,联合本地一家公司合作开发的‘神器’。”大冶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大队长吴瑾说,行人闯红灯作为一种交通顽疾,存在难规劝、难取证、难处罚等问题,不但扰乱道路交通秩序,降低通行效率,而且极易引发道路交通事故。

  吴瑾介绍,这套搭配了喷雾与声、光、电技术的新设备,包含了“行人闯红灯自动识别抓拍系统”和“行人过马路激光彩虹道闸系统”两大组成部分。

  其中,“自动识别抓拍系统”主要通过视频检测行人闯红灯的行为,对人脸进行实时提取和识别,自动储存闯红灯的人脸数据并上传至大冶市公安局大数据侦查实验中心,通过联网搜索比对核实违法人员的真实身份,并实时在电子大屏上对违法人员进行曝光。行人闯红灯进入“刷脸”时代的同时,这套系统不仅可作为行人闯红灯违法的处理依据,还将把屡次闯红灯人员记入社会征信系统。

  当行人闯红灯时,“激光彩虹道闸系统”则会发出“您已闯红灯,现在是红灯,请不要通行,通行危险”的语音提示,并自动喷射水雾以警告闯红灯的行人。

  “自4月16日投入使用以来,闯红灯的行人明显减少。”吴瑾告诉记者,“目前,在新设备的提示下,行人基本上都能自觉按照红绿灯的指示通行。”

  多地探索新方式减少“马路杀手”

  与“会喷水雾的斑马线”一样,多地也在探索采取路口拉绳、智能提醒、人脸识别等方式减少闯红灯、不让行等行为,减少交通事故,保障群众的出行安全。

  近日,重庆交巡警推出的地磁感应“智能斑马线”系统开始投入使用,被市民称为交通“黑科技”。

  记者在重庆渝中区中山四路求精中学、渝北区松牌路立交附近都看到了这样的“智能斑马线”。它具备地磁感应、视频检测、闪烁道钉、滚动屏显、语音提示等功能,当前方(50米处)有车辆经过时,地磁感应将信号传给控制系统,语音播报系统会提醒行人注意避让;当行人及非机动车横过道路时,视频检测会把信号通过控制系统传给闪烁道钉,形成一道“靓彩”警示灯带,提醒车辆主动礼让行人。

  而当有车辆以较快车速行驶且未避让通过斑马线的行人时,地磁感应系统会启动空中视频探头进行录像取证,根据取证资料对违法车辆进行处罚。

  近期,深圳交警在全市建设了10套路口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电子警察执法设备,“人脸识别”将开始应用于执法之中。

  据了解,初期将以“特定”人群为对象,重点查处行人(包括外卖员、快递员等)、非机动车闯红灯等违法行为。4月23日开始为执法过渡期,5月1日“刷脸执法”将正式启动。

  “随着技术的发展,交通管理从传统的对区域车辆的管控逐步升级到对‘人’的精准管理。”深圳市交警局副局长冯新毅说。

  治理斑马线乱象如何更有实效?

  新手段、新技术的应用,是否能够真正发挥实效?有业界人士认为,这还需时间检验。但可以确定的是,推行新技术和进行相应的曝光,公民安全意识、遵守交通法规意识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北京大成(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易藩认为,类似深圳交警推行“刷脸执法”的探索,可以弥补现场执法人员或者设施条件不足的问题。

  与此同时,交警部门也正在着力让相关设备更加人性化。吴瑾介绍:“道闸原本设计1.2米高,内部测试过程中,为了防止激光灯对儿童的眼睛造成伤害,目前已经降低至0.8米;同时,道闸内部的水,原本是冷水,我们改进成了自动恒温26摄氏度的水;每天,工作人员会灌注干净的自来水……通过多种方式,避免出现污染、群众受凉以及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针对有网友担忧是否会对群众造成伤害或者因被水喷湿带来不便等,吴瑾介绍:“喷雾的水量其实很少,并且会迅速雾化,主要是起到提醒作用。新事物的接受都有一个过程,目前来看,群众基本对这一探索还是认可的。”

  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孙元明认为,用新的高科技手段、新理念来治理交通是大势所趋,总体来看应该提倡和鼓励。一些新探索可能存在争议,但从各地以往的探索来看,只要是有效果,最终大都会被社会接受。所以,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

  “斑马线乱象其实更多的是一个社会文化氛围问题,也不是中国所独有,一些现在做得很好的国家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孙元明说,随着近年来社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文明过马路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在注重严格执法的同时,也应该继续注重文明氛围的营造,实现借助新技术的法治和德治的双重推动,更好地破解这一难题。(采写记者:梁建强黎昌政 陈国洲 孙飞 毛思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