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交通先行。作为南昌市横跨赣江的第九座市政桥梁,自2022年2月16日工程开工以来,洪州大桥项目施工全面铺开,抢工期赶进度,各项建设工作正朝着规定的时间节点有条不紊地推进,预计2024年9月工程竣工通车。

  桥塔设计灵感来源于南昌城市符号

  9月26日下午,在洪州大桥项目建设现场,施工人员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来回忙碌,紧张有序地进行包括桩基、承台、墩柱等下部结构的施工,各种施工机械齐上阵,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洪州大桥项目已经完成了主塔首个承台的混凝土浇筑,承台整体进度已经完成了20%,桩基整体进度达到66%,墩柱整体进度完成20%。

  据了解,洪州大桥是南昌市跨赣江的第九座市政桥梁,工程东至东祥路西侧,西至三百山路以西350米,主线全长约3.94千米,其中跨江段为1.5千米,桥面设计宽度为38米,双向8车道,主要承载客货运交通功能。大桥东段在小蓝大道与东祥路交叉口处设置一对平行上下匝道,沿江南大道交叉口设置4条定向匝道;大桥西段在洪州大道与三百山大道交叉口设置一对平行上下匝道。立交和匝道的设置,强化了洪州大桥与周边道路的衔接,进一步完善了沿线交通网络。

  “洪州大桥设计贯彻‘一桥一景,各具特色’理念,在跨江主桥景观照明上,设计了绿白黄红四色夜景,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季,别具创意。桥塔设计灵感来源于南昌城市符号所代表的建筑造型。”市政公用集团项目管理公司第四分公司总工程师、洪州大桥项目总工程师邱衍坚向记者介绍说,主桥采用三跨自锚式悬索桥,桥塔采用“昌”字造型,结构稳定,寓意美好。此外,还结合了古建屋檐的曲线造型和宝塔向上收分的建筑造型,彰显出南昌特色文化,也寓意英雄城南部新城的昌盛。

  据邱衍坚介绍,洪州大桥主桥设计贯彻“一桥一景”理念,采用自锚式悬索桥,跨径分布50米+120米+252米+120米+50米,主桥断面宽38米,桥塔采用“昌”字造型,总高度116.3米,桥面以上塔高83.6米,“昌”字下横梁将高出赣江常水位15.5米,旨在打造南昌城市南部新地标。

  施工人员抢工期跑出项目“加速度”

  自开工以来,施工人员经受住汛期、高温等考验,超预期实现多个阶段进度目标。在洪州大桥项目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热情高涨,干劲十足,以打硬仗、打大仗、打持久仗的状态,跑出了项目“加速度”,超预期实现进度目标:提前13天完成项目驻地建设并入驻;提前8天完成钢筋加工车间建设投产;提前15天完成西侧主塔20根桩基施工;提前11天完成东侧主塔20根桩基施工;提前9天完成首个岸上墩柱浇筑;提前3天开始水上主墩承台混凝土浇筑。

  “在6月份汛期来临之际,鉴于水中桥位覆盖层较浅,仅为2-4米,为保证栈桥安全度汛,项目先采用振动锤将钢管桩插打至岩层顶面,后采用冲击锤将钢管桩至少打入岩层1.5米,充分保障栈桥的结构安全。”邱衍坚告诉记者,从今年7月以来,市气象部门连续多次发布高温预警,滚滚而来的热浪,“烤”验着洪州大桥项目建设者们。洪州大桥项目部精心部署、认真组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开展“送清凉”慰问活动,到施工一线,为建设者们送去西瓜、饮料、绿豆、藿香正气水、毛巾等防暑降温物资,并在每个工点设置“凉茶桶”,为基层一线工人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劳动环境,确保建设者们的身心健康,让他们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保障作业安全。

  建成后

  将缓解生米大桥、朝阳大桥压力

  为了完美呈现洪州大桥的桥塔造型,设计人员通过主桥VR视觉模型、缩尺实体模型、无人机编队1:1模拟桥塔造型等多种途径,结合各方意见,对桥塔进行了细致设计优化。

  据了解,洪州大桥工程建设积极应用创新工艺,采用高质量标准,洪州大桥西岸主栈桥桥面采用预制混凝土板,刚度大,稳定性高,行车舒适性好,施工速度快,成本经济。主桥主墩围堰采用圆形锁扣钢管桩深水围堰,该围堰造型自稳定性好,无需纵横交错的内支撑,大大提高围堰内施工作业效率,同时减少了围堰的内支撑投入,经济效益明显。主桥钢梁计划采用顶推施工,顶推跨度近75米,位居全国同类型桥梁前列。

  “洪州大桥是洪州大道-小蓝大道-澄湖北大道路网的重要一环,向东可连接东外环,向西可直达西外环和昌栗高速,并连通杭长高速、大广高速、320国道、干大线省道,是南昌市中心城南部的客货运交通快速通道、二级交通走廊的一部分,对于搭建外围片区骨架网络,服务九龙湖、南昌县等城市外围组团之间的中长距离快速交通联系以及组团间的对外交通有着重大作用。”南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政科副科长王应华向记者介绍,目前,南昌的货运主要是通过生米大桥和南外环大桥进行过江,大桥建成后能有效缓解市内生米大桥、朝阳大桥的过江压力,尤其是分流现在祥云大道-昌南大道和南外环的客货运交通压力。

  据王应华介绍,洪州大桥整体上东西向串联高新区、南昌县莲塘镇、小蓝经开区、九龙湖VR科创城、新建区九望新城等区域,能进一步加强东西两岸产业组团的相互融合,为沿线区域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有效支撑南昌市“东进、西拓、南延、北融、中兴”发展战略,促进城市空间职能优化和产业发展,助力打造大南昌都市圈一体化。

  来源 | 南昌晚报·爱南昌客户端

  记者 胡萧 杨紫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