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同步开幕。作为大会焦点之一,11月10日,在日内瓦分会场,《湿地公约》秘书处将向包括我国的江西南昌、湖北武汉、安徽合肥、山东济宁、重庆梁平在内的13个城市颁发“国际湿地城市”证书,这是城市在湿地生态保护领域的最高荣誉,代表着一座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

  资源禀赋

  成就一座天然“湿地之城”

  赣江穿城而过,抚河、玉带河、锦江、潦河、雄溪河等十余条河流纵横境内、相互连通,东湖、西湖、南湖、北湖、青山湖、艾溪湖、象湖、黄家湖、军山湖、金溪湖、青岚湖、瑶湖等数百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遍布各地……“一江十河串百湖”勾勒出南昌城市的生态轮廓,描绘出洪都文明的发展蓝图。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滋养着赣鄱沿线的万物生灵;江湖关系演变更迭,铸就了城市文明的绵延发展。

  城市因水而发,缘水而兴。南昌是长江中下游的重要城市,也是中国五大淡水湖湖畔唯一的省会城市,而且南昌坐拥的还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中国最长的河流与面积最大的淡水湖,在南昌江湖相逢,冲积出世界罕见、中国最大的季节性内陆河口三角洲——赣江三角洲。这里地处五水之尾、鄱湖之滨,河网交织、湖泊密布,湿地资源禀赋优越,鄱阳湖、抚河及赣江入湖水系形成了南昌湿地的“核心”和“骨架”,全市天然水域及湿地总面积12.6万公顷,湿地率17.5%。

  优越的资源禀赋为南昌这座“湿地之城”铺染最靓丽的生态底色,丰富多样的湿地资源让南昌成为全球候鸟迁徙网络中的重要栖息地、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白鹤、东方白鹳、江豚等全球濒危物种纷纷在南昌“安家”,而境内的鄱阳湖南矶湿地也成为国内最大的、具有全球代表性的内陆河口三角洲湿地,也是世界同纬度地区保存完好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

  协同治理

  统筹推进湿地与候鸟保护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是人类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地球之肾、淡水之源、生态之基”。南昌深刻认识到湿地资源、绿色生态是城市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际重要湿地为主阵地,深入推进全市湿地保护工作,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水是湿地之魂。无论是大江大湖,还是小河小塘,都是南昌宝贵的财富资源。为更好地保护水资源,近年来南昌先后投入700多亿元用于城市水体的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合流制区域雨污分流改造及分流制区域错接、漏接整治,紧盯重点河湖治理,巩固拓展前湖水系治理成效,持续推进乌沙河水系整治销号,统筹抓好幸福渠、桃花河水质提升工作,扎实做好蓑衣荚、新洲闸等入江排水口治理,以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为突破口,构建互联互通的大水系格局。同时,严厉打击非法采运砂、清理关闭非法砂场、切割淘汰非法船只、取缔非法滩涂造船……如今的南昌,水环境得到改善、水质量大幅提升、水循环持续畅通、水生态进一步修复、水安全更有保障、水文化不断丰富……

  候鸟是湿地的“精灵”。南昌始终坚持统筹推进湿地与候鸟保护工作,通过打造湿地候鸟品牌,发掘南昌独特的生态魅力,将这座“湿地候鸟之城”推介给全社会,走出一条以生态促发展的特色之路。南昌高度重视湿地资源保护与恢复,将湿地候鸟保护工作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相继出台《南昌市城市湖泊保护条例》《南昌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等法规,形成“一河一策、一湖一法”的保护管理模式。十余年来,南昌持续组织开展越冬候鸟和湿地保护专项行动,对破坏候鸟和湿地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坚决整治打击非法猎捕、运输、销售、收购等破坏候鸟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岚湖等鄱阳湖重要湿地区域设立监测监控站点,提升重要湿地全天候监测能力,以“人工巡护+智能监测”全力保护湿地生态。此外,还举办了“鄱阳湖国际观鸟周”、《秀丽江西 大美湿地》湿地摄影大赛、南昌湿地摄影作品展等活动,让更多市民了解南昌湿地之城风貌,参与湿地候鸟保护工作,让南昌成为候鸟的“天堂”。

  破解难题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扎实做好湿地生态环境保护资金保障工作,南昌通过积极争取和实施中央财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筹措资金用于对鄱阳湖周边因保护湿地和候鸟而受损的农户合理开展生态补偿,开展周边社区环境整治,加强湿地巡护与监测。

  去年以来,南昌共争取到中央财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资金3000万余元,在沿湖县区候鸟栖息区域开展了湿地生态修复和受损农作物生态补偿工作,补偿农田面积达3.4万余亩,补偿农户3000余户,有效缓解了湖区“人鸟争食”的矛盾,恢复了项目实施区域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了湿地保护与监管能力,维护了受损农户的合法权益,提高了群众爱鸟护鸟的意识,形成全民参与湿地保护、社区共管的良好局面。“我们还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积极开展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改善候鸟栖息地环境。2021年,争取到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保护与修复补助资金750万元、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国家资金5000万余元,用于加强小微湿地建设。”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有效保护好候鸟及其栖息地,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探索了“点鸟奖湖”“协议管湖”“阵地前移”“立体监管”等保护管理模式。特别是通过创新开展“协议管湖”的社区共管模式,与新建区南矶乡签订协议,让碟形湖保留生态用水,从而保持了碟形湖对越冬水鸟的承载能力,使得保护区内越冬水鸟数量峰值增加到以前的1.5倍,在全国湿地保护管理模式的创新上提供了“南昌经验”。

  此外,南昌还树立了志愿者等民间组织协同政府部门共同进行湿地候鸟保护的典范。在南昌高新区鲤鱼洲白鹤保护小区,最初志愿者自发种植莲藕300多亩,在鄱阳湖主湖区食物不充足的情况下,为白鹤、小天鹅等候鸟提供了“避难所”和食物补充地。去年以来,南昌持续加强鲤鱼洲白鹤保护小区候鸟栖息地保护,将保护小区人工湿地面积稳定在1050亩,使得聚集在一起觅食栖息的大量珍稀候鸟疏散开来,避免疫源疫病的发生。

  今年的夏秋连旱使鄱阳湖的枯水期提前到来,对湿地和候鸟产生了一定影响。南昌积极采取“协议管湖”等措施,想方设法蓄水,确保留住水面、留住沉水植物和鱼虾螺蚌资源,维持“水、草、鱼、鸟、人与湖”的湿地生态系统,同时通过苔草刈割、加强巡护和强化宣传等多项举措,积极营建“候鸟食堂”,全面消除危害越冬候鸟的安全隐患,以良好的生态环境“留”住候鸟。

  成效显著

  获评“国际湿地城市”实至名归

  数十年如一日,南昌坚定不移推进湿地与候鸟保护工作,守护一城湿地。如今,全市共有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际重要湿地,瑶湖、青山湖、青岚湖、军山湖4处省级重要湿地,进贤县磨盘洲、进贤县青岚湖、南昌县澄碧湖、安义县北潦河、南昌高新区瑶湖5处省级湿地公园,以及南昌县三湖县级自然保护区1处县级湿地保护区。此外,南昌还依托象湖、艾溪湖、九龙湖等城市内的湖泊河流,建立了多个集市民休闲游憩与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城市水体、湿地公园,基本形成了“以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基础,省级湿地公园、地方级自然保护区、重要候鸟栖息地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

  白鹤、东方白鹳、卷羽鹈鹕……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为鸟类提供了绝佳的栖息场所。据最新监测统计,南昌共有冬候鸟133种,夏候鸟60种,旅鸟64种,留鸟164种。共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83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16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67种。

  南昌作为东亚至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的重要栖息地和中转站每年为全球数十万只水鸟、75%以上的东方白鹳和98%的白鹤提供了越冬栖息地,肩负着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保护全球鸟类多样性的重要使命。鲤鱼洲白鹤保护小区通过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为白鹤、小天鹅等珍稀候鸟提供了具有食物补给的补充栖息地,去年冬天最多时监测到2000余只白鹤在此栖息觅食,这里被誉为“全世界离白鹤最近的地方”。

  如今,正是越冬候鸟向南方迁徙的季节。登临滕王阁,凭栏远眺,《滕王阁序》描绘的美景穿越千年呈现在眼前,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琵鹭、豆雁、野鸭忽而展翅、忽而垂翼,在秋水长天下构成一幅幅秀美画卷。在鲤鱼洲白鹤保护小区,一群群白鹤时而展翅翱翔,时而追逐戏水,清脆的鸟鸣声不绝于耳。每到夏天,在象山森林公园,大批的白鹭在这里栖息繁衍,使其成为远近闻名的“鹭鸟王国”。在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候鸟景区——天香园,成千上万的候鸟在此云集,构建起独特的“鸟类、城市、生态”体系,成就“城市候鸟之都”的美名……

  今天的南昌,山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生物越来越多样,人与自然、城市与湿地在这里共生共融,一座现代化“国际湿地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拥抱世界,迎接每一位远朋近友。

  来源:南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