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是城市的眼睛,城市的亮点,就艺术而言,雕塑是 “ 凝固的旋律、永恒的艺术 ”。
在景德镇市,有几组引人注目的雕塑作品,一组是人民广场周围的《瓷工颂》;一组是位于景德镇人民公园的青铜雕塑《茶农情》;一组是位于景德镇御窑遗址博览区的《督陶官》;还有一组就是位于景德镇珠山大桥的群雕铜像——《千年瓷都·景德镇72道制瓷工序》。
这几组作品个个栩栩如生,他们将各种雕塑手法综合运用,形成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显示出精深的艺术造诣。这些作品的集体设计和主创或多或少都有陶瓷大学雕塑研究所所长曹春生教授的一份艺术智慧。
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参与组织创作了这么多城市群雕?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在陶瓷大学采访了曹春生教授。
在一间雕塑教研室里,曹教授戴着眼镜,穿着一件白色的棉麻衬衫,衣着朴素,一幅随和可亲的长者形象。
他正在指导学生依照模特进行人物胸像泥塑写生,当他对一个高个子男学生的头像提出修改意见时,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并拿出手机里的雕像图片进行说明,曹教授仔细地听他讲完之后,觉得学生很有个性,他在赞扬学生的同时,强调了泥塑写生不能被写生对象牵着鼻子走,而是要凭自己的感觉去主观处理写生对象的造型,不然就失去了写生的意义。
他微笑着把自己的看法讲诉给学生们听,并用泥土和雕塑刀修改泥塑部分细节……
曹教授,您创作了许多获奖作品,比如《皇权霸业》、《禅化融金》、《慧》等,您最近在做什么作品呢?
曹春生:作为艺术创作,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想法,过一段时间有新的东西出来后,会对过去有一个否定或者延续。我感觉现阶段比较偏爱《元宝系列》和《禅宗系列》作品创作。之前表现帝王人物或者文人士大夫的传统题材比较多,虽然造型形式有自己鲜明的艺术语言,但感觉只是创作不是创造。个人认为创作有点程式化的意味,创造带有厚重的原创本位。所以,我觉得从思想内容和造型形式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可以充分体现个人观念和艺术理想。
以金元宝为元素的作品,我已经延续了十多年,它与苹果组构可以称之为《富贵平安》,与头骨组构可以称之为《共存》……金元宝是一个传统的符号,象征着财富,我感觉金元宝的外形好似一条航行的船,在尘世游移,做成一个似船非船的形状,是不是可以这么说,财富是永远的,但每个人拥有绝对是暂时的。这种观念是我这类作品艺术主导的核心,也是十月怀胎似的艺术原创,是一个自由创作的尽情释放。
曹教授,您刚才讲到了,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强调要发挥他们的独创性,强调独立思考的价值。独立思考应是艺术创作中一条起码的准则,是一种异常珍贵的学术品格,您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曹春生:教艺术生我觉得这个要分清楚两个事情、两个理念。
第一,艺术生是要学造型的,基础功夫要扎实。这有点像老师带徒弟的味道,比如要做一个头像,这一阶段技术含量比较高,老师作为一个有理论基础支撑的、有实践经验的人,就要把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学生,这方面学生要听老师的;
第二,学好了基础,或者有一定形态基础的人,都可以搞创作。因为搞艺术是要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学生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要做好引导,不是强迫性的要学生做这个不能做那个。学生的个人创作是不好教的,“文如其人”嘛,跟心性有关,与每个人的经历有关系。所以,对事物的认识不同,就应该围绕着学生要表达的愿望指导他,不能扼杀学生创作的表现冲动。那样就不是学生在创作,而是学生帮老师在创作了,个人的愿望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老师只能在学生愿望的基础上指导,比如指导造型,通过一个什么动态去表达,去提示怎么样达到他自己的愿望。教创作不能强制性,教学有时要围绕着学生转;教技术,学生要围绕着老师来。这是我长期教学中里出来的思路,也是实践的成果。
为什么要出《景德镇雕塑瓷艺》这样一本书?
曹春生:我在雕塑理论方面的书写过4本,《景德镇雕塑瓷艺》、《景德镇瓷塑艺术审美》、《景德镇宋代影青瓷雕塑技艺研究》、《雕塑造型与材料应用》,这是我个人研究的成果。既不是文学创作,也不是历史著作,我只是研究专业的人用专业的眼光去做一件专业的事。本行业的人写本行业的事,我还是有一些优势的。
这本书是这么多年来我个人经历的一个兴趣点,我在1978年入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学,1982年分配到雕塑瓷厂,1985年到景德镇日报做与陶瓷美术有关的专刊,1994年回到陶瓷学院后做老师,这些经历都与雕塑有关。
因为在雕塑瓷厂的最基层待过,对景德镇传统雕塑材料、技法,雕塑名家都有所接触,经过一段时间在工厂基层的学实践,对传统雕塑的技法的研究自然成为自己的一个关注点。
在报社工作的时候,经常对景德镇美术界的前辈进行采访,对雕塑的文献、雕塑的书,对明清、民国以来传统的历史故事、发展脉络都有兴趣有积累,准备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进行过扎扎实实的研究。
据此整理出景德镇陶瓷雕塑千百年来发展的两条线路:一是700年的影青瓷雕塑历史,影青瓷的发展如果没有雕塑技艺的介入,是没有这么大的成就的。二是彩绘雕塑瓷,明清两代,雕塑作品成为清供把玩的器物。当代,进入全球化的时代,景德镇的雕塑有了多元化的发展。很多人国际友人来景德镇进行陶瓷雕塑交流,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雕塑装饰风貌、雕塑技艺,是一个融汇、综合、多元的面貌。
从国际化的层面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梳理一下景德镇雕塑瓷艺发展的脉络,为以后写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史奠定基础。
随着高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开始慢慢的能够完成书法甚至绘画的生产。比如陶瓷方面也出现了3D打印,手工制作中的操作价值不再那么稀有了,那您觉得我们陶瓷艺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是怎么样的呢?给我们当代年轻的陶瓷艺术工作者有什么建议?
曹春生:照相技术出来以后,绘画就没有意义了吗?3D出来了,手工雕塑就没有意义了吗?手工劳动的艺术表现永远是现代机器无法代替的。机械化的批量生产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但是机械化的感觉不一样,达不到手工表达的效果。
3D雕塑只不过是丰富了雕塑的语言,有新的生产力、新的表现语言出来,这也是一种艺术的异彩纷呈,但代替不了,影响不了手工雕塑艺术。机械化生产的成本低,但价值含量不会很高。
手工是永远的,科技力量也冲击不了它,手工雕塑艺术品的价值更会在科技发展的时代里,显示出其宝贵的人工智慧,“手工万岁”的提法非常有意义。
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不管是哪种艺术门类,最后都要归结到“修养”二字上来。您怎么看陶艺与美学、哲学的关系?您对于对于“陶修”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曹春生:创作一件手工艺术品,有点像面对宗教、面对信仰的状态,需要虔诚和纯净,如果你安静不了,就做不出好东西来。像景德镇的拉坯老艺人,常年累月的一个姿势,走出去都有典型的罗圈腿姿势,走起路来表情却非常平静,这都是手艺人对职业非常虔诚对待的精神之态。现代人压力大了,都市化发展的困惑,产生许多浮躁的情绪,头脑停不下来,身体就会不协调,通过陶修,进入另外一种状态,通过做陶的过程,在做陶的乐趣中,把压力消解掉,这里面有陶修最重要的理念存在其中。陶修理念创立,也符合现代人生活的需求。唯有陶修,把心安定下来,把内心最纯净的东西提炼出来,找到一种心理的平衡,以及智慧的放射,最后收获一种艺术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曹教授,您在除了艺术创作之外有什么业余爱好呢?
曹春生:业余时间喜欢听一点交响乐和小提琴独奏,听着听着有一种入迷的感觉,曾经独自到外地听萨克斯演奏会。平时还喜欢看看书法和篆刻,喜欢结交书法界的朋友,听他们讲书法艺术,以提高自己对书法的见识。另外也爱好“独行”,喜欢坐着公交车,一坐到底,在未知的城市边缘发现生活的另一道风景。
在谈话中,我们不仅钦佩他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而且强烈地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
曹春生教授站在陶瓷大学教学楼的窗边眺望着远方,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者,在对从社会现象到文化现象和生命现象进行的深入思考和探索。一如他的雕塑,蕴含着他对于人生的丰富性和理性的见解,对于时代、历史,对于陶瓷的热爱与传承。曹春生始终以教育和艺术创作作为自己的价值主体,在他身上让人感受到特有的沉静和高度。
最全面的江西生活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爱江西(微信号:zuinanchang)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