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莲,人如其名,热情友爱,貌比白莲。她是省城名医,却从不居高自傲,热情亲切地对待每一位患者;她是一介女流,却立志高远,组建了省风湿病学组,结束了江西风湿病患者外出四处求医的艰难历史。她是名副其实的智慧与美貌并存的白衣天使!
诊室见疾苦 慷概解囊助
省城的大医院总是挤满了从各地赶来看病的人,他们满怀希望而来,大多数时候却只能跟医生有匆匆几分钟对话的时间。王友莲坐诊的一天里大约要看七八十个病患,为了让他们与医生有更多交流,她总是尽量少喝水以减少如厕的次数,把时间尽量留给每一位病患。
听王友莲讲话,有如春风拂面,她的温言细语总能及时化解病患心中的紧张和顾虑。遇到从乡下慕名而来的病患,拎着大包小包,随便铺个毯子就在医院走廊里住上一夜,这样的场景总会触动王友莲作为医者和女性的那根感性神经,“他们太可怜了,皱皱巴巴的几张钞票用布裹了又裹……”说这话时,王友莲的眼神里满是怜悯。她经常自掏腰包资助那些穷苦的病人,一百两百不算多,算下来次数倒也不少,这对那些仅有一面之缘的病患来说已是莫大的感动。
和病患熟识以后,王友莲会和他们开开玩笑、说些趣事,病患们也会亲切地叫她王姐,这样轻松愉悦的医患关系是王友莲最喜欢的。
进修遇乡音 立志为救民
江西多丘陵地带,气候温润潮湿,百姓易得风湿病,尤以农村人居多。早些年江西还没有专门的风湿免疫科,患病百姓只能外出求医,舟车劳顿,风餐露宿,很是辛苦。真正让王友莲下定决心要开设独立的风湿病免疫科的,是在上海进修时遇到的一件事。
那时王友莲在上海一家医院进修,一天,一个残疾男子背着他患病的妻子来看病,他们从江西玉山县大老远赶来,医生跟他们简单交流了几句后就叫他们回去了。这一幕让王友莲感到心酸的同时也让她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用自己的所学解救家乡百姓的疾苦。
从那以后,王友莲经常利用自己的公休、探亲假前往北京、上海学习风湿病技术,在她的不懈努力下,2010年省人民医院成立了独立的风湿免疫科,她还牵头组建了省风湿病学组,2011年申请并成立了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至此,江西的风湿病患者终于可以在自家门口得到妥善治疗了。60多岁的周信志老人就是这成果的直接受益者,他在十年前曾因类风湿病外出求医,足迹遍及北上广等大城市,后听说省内王友莲是治疗此病的专家,于是慕名前来,果然没让他失望,在王友莲的精心治疗下,他的病情很快就得到了控制。如今,周信志已从当初的生活不能自理恢复到行动自如,谈起自己的治病经历,他对王友莲简直赞不绝口。
关爱常相伴 责任记心间
在王友莲的人生信条里,责任与爱心被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正因如此,遇到王友莲是每个病患的幸运。刘志红便是其中最幸运的一位,当时她因患有严重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其他科住院,曾一度高烧不退靠氧气瓶呼吸,生命危在旦夕。院里召开扩大会议征求治疗方案,正在门诊坐诊的王友莲匆匆赶来,望着痛苦绝望的刘志红一家,她没有过多考虑,掷地有声地对家属说:“如果你们相信我,请转到我们科,我一定尽全力抢救病人!”家属被她的诚意打动,将病患转过来。在后来那十多天的抢救时间里,王友莲和她的团队不分白天黑夜地奋战,最终将刘志红成功抢救回来,而他们早已是精疲力尽……
因为自己是科主任,王友莲没能亲自照顾生病的老父亲,陪他走完生命最后的旅程;因为自己是科主任,她十八年来每年的正月初一必定会到科里看望值班的医生护士以及住院的病患,和他们亲切地说声新年好;因为自己是科主任,她分不出太多时间陪伴家人,女儿从小就学会了自强自立……因为这重于泰山的责任和宽广博大的爱心,王友莲此生注定要与病患们结下不解之缘。她就像一株白莲花,和着清风和雨露,静静地盛开在每位病患的心里,那感觉,温暖而舒适。
(编辑:郑清 通讯员:王乃清)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