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讲座数量不多、内容覆盖范围有限、愿意参加讨论的学生越来越少……面对这些问题,该怎么办?

  在南昌大学,黄辉强和他的小伙伴们选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们建立了一个名为“知行空间”的平台,邀请专家、学者、名人等来开展讲座,希望能为更多的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建议和引导,充实人生发展之路。

  开办了一个小图书馆

  建立平台源于对知识的渴望

  毕业后想尝试公益创业

  创建“知行空间”这个平台,源于黄辉强的“不满足”。他是一名喜欢读书喜欢思考的普通大三学生,进入南昌大学后,他广泛参加学校、学院和社团组织的讲座,但这些讲座的内容、范围无法满足他对知识的渴求,身边的同学对网络游戏的兴趣也远远大于阅读和思考。

  “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大学,就有很多很好的讲座,我很想参与其中,但南昌却很少有类似的讲座,同学之间也缺乏讨论的氛围。”黄辉强说,他是一个喜欢折腾的人,大一暑假时,他在家乡所在地的乡政府实习,突然萌生了建立一个青年交流学习平台的想法,希望能通过这个平台邀请一些文化人来开展讲座,并借此认识更多有相同爱好的大学生。

  “我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就马上联系家在甘肃的一个朋友,我们打了半个多小时的漫游电话,一番讨论后就产生了现在‘知行空间’的大致雏形。”黄辉强告诉记者。

  这个甘肃朋友名叫黄尧,现在是南昌航空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平时也很喜欢读书。黄尧说,他和黄辉强相识于一次公益活动,两人很快成为朋友,他常常和黄辉强谈起他想组织读书沙龙类的活动,因为志趣相投,黄辉强便邀请他加入,一同建设“知行空间”。

  “开学后我把想法跟学校的老师说了,他们都很支持我们,希望我结合所学的行政管理专业,利用实践进行相应的研究。但我们手头一没钱、二没人,只好采取最笨的办法——海投。”黄辉强说,他们在微博上给所有能找到的基金会、社会组织和从事公益工作的人发私信,但十有八九都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即便碰上了愿意回复的人,也因为对方的工作方向和“知行空间”不一致无法提供帮助。

  黄辉强还经常参加各处举办的公益活动,他用了半年多时间推广自己的想法,积累人脉资源,认识了很多公益圈的前辈,向他们汲取相关的经验,这些前辈也给予了他们很多帮助和引导,“像我们刚开始搞读书沙龙、讲座的时候,因为没有场地,都是别的公益团体免费借给我们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行空间”也开始得到好心人的一些资助,他们在南昌大学旁边租了一套房子,有了固定的场地,添置了投影仪、空调、桌椅板凳等。去年9月,他们还利用社会各界捐赠的千余册图书开办了一个小图书馆。

  黄辉强和黄尧等“元老”给“知行空间”的定性是一个公共青年文化交流平台,黄尧告诉记者,无论是文学艺术的超现实主义者、达达主义者,抑或是仙风道骨的传统文化继承者,又或是嬉皮士、音乐达人、旅行达人,他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在“知行空间”分享自己的观念理论、人生经历,自然或人文的知识,来找到朋友彼此支持。

  说到未来,黄辉强表示,他已经逐渐淡出“知行空间”的核心管理团队。大学毕业后,他计划结合自己的专业尝试公益创业,继续从事公共服务领域的工作,“所谓公益创业就是社会组织在经营过程中,兼顾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用商业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创业过程。”

  黄辉强向记者介绍,公益创业的企业属于社会企业,即企业通过商业手法运作,赚取利润自我造血,再将利润用以贡献社会,如用于扶助弱势社群、促进社区发展等。“社会企业还是个比较新的概念,在南昌还没有多少人知道,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向大家普及这种新的公益服务形式,为南昌的公益事业作出一点属于我们青年人的贡献。”

  无数次“骚扰”请来方志远

  目前,“知行空间”举办的活动有讲座、读书会、观影会、真人述、戏剧工作坊等,每次都有二三十人来参加。

  江西师大文旅学院历史专业大四的学生俞诗逸是“知行空间”的熟面孔,他常常横跨南昌东西,从瑶湖坐车去前湖参加活动,“‘知行空间’都是同龄人,我在那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俞诗逸说,“黄辉强他们常在外学习,会引进一些新鲜的东西,像真人述,来的人不一定是名人,他们都是普通人,来给我们分享自己人生中的一些经历。我特别喜欢这个,感觉通过他们的口述,体验到了不同的人生。”

  黄辉强还利用自己积累的人脉资源,请到了不少知名人物、专家学者来给大家开讲座,如邓飞、张鸣、李冬君、秋风、王小妮、方志远等。

  要把这些“大神”请来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拿方志远来说,黄辉强通过朋友知道他的手机号后,就时常发短信“骚扰”他,“方老师平时都很忙的,很难抽出时间,我就不停发短信请他抽空,发了无数条短信后终于请到了他。”

  黄辉强说,因为讲座是公益性质,没有酬劳,能答应抽时间过来的人都让他感觉特别温暖,他非常感谢他们能帮助这个小小的青年平台。“方老师是自己打车来回的,他走的时候,我给他100元当车费,但他坚决不要。”

  记者 贾明 文 首席记者 万勍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