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2020 秀美于都——于都扶贫纪实(上)

  于都河畔,千年古县,是什么造成了它的贫困?恶劣的生存条件,他们如何与现实抗争?旧观念和新思路的碰撞,于都如何完成脱贫任务?

广告

  近日,凤凰卫视中文台《承诺2020》摄制组来到了古县于都,跟随书记蓝捷一路走访,一探究竟~~

凤凰卫视中文台《承诺2020》主持人田桐与县委书记蓝捷合照凤凰卫视中文台《承诺2020》主持人田桐与县委书记蓝捷合照

  贫困何来 

  于都县,地处江西省南部,这个充满了红色基因的革命圣地,在历史上,却因地处偏远,资源匮乏,经济长期薄弱等原因所困扰,贫穷,成为了常年扣在于都头上的一顶帽子。这里至今仍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属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范围。

  蓝捷:这个地方的贫困,跟我们地理环境有关,自然条件相对偏差,人均占有的资源比较少,更另外交通不便。崩岗地区,地灾频发,山体滑坡,一遇到极端天气,容易造成灾害。因灾致贫,因病治贫,人口大县,但资源相对比较少。

  在蓝捷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于都一处典型贫困的地方——罗坳镇大桥村。这里离县城虽然只有15公里,却是于都县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多数居民生活在深山中。 罗志道就是其中之一,深山居住的日子,回忆起来,都是贫苦。

  罗志道:地面很破,随意一个农田都是沙石土,庄稼种不好。种山没山吃,种田,田不丰收,出到城里30多里路,靠步行30多里,两头晚,早上起的很早做早饭来吃才去。

  频繁的往返于山里山外,终究不能解决生活上的基本需求,留在山上,生活上却有诸多不便。交通不便,水电不通,甚至自家的老房子,遇到山体滑坡,也会毁之一炬。

大桥村的老房子大桥村的老房子

  同是村里的邻居,温章喜一家八口人,曾经生活在不足10平米的土坯房里。下雨天四处漏水,最危险的一次泥石流,家里一半的房子,都在泥土里。

  温章喜:这个是本来是厨房,就倒掉了,倒掉成这样子拆掉,就搞那个路。这一块就是我住的房间,五个人住一个房间就一铺床。这一间是人家的,拍过来那个泥巴拍到我这里,没有压死那一次。

  居住条件的恶劣,加之没有足够的耕地,温章喜只能外出打工,贴补家用。然而,生活总是出现意外,温章喜连续两次的车祸,昂贵的医药费,让这个家庭入不敷出,陷入了深度贫困的状态。

  温章喜:就是没有钱。那里面的钱都是,全部都人家借给我的老早,然后慢慢还。如果我现在插下秧去了,就要去外面打工,老婆就在家里面带着小孩,我要赚到钱,这样一点点粮食不够一家人生活啊。

  然而在于都像这样贫困的村子,并不只有大桥村一个。基础设施差,电力水利难以保障,连一个像样的居所都没有,当地流行的一句话“好牛不耕古嶂田,有女不嫁古嶂人”,古嶂成了当地有名的光棍村。这个地方,也引起了蓝捷书记特别的注意。2014年,中央政府提出精准扶贫思路之后,大桥村古嶂片区,成为蓝捷书记定点帮扶地区。刚到大桥村的时候,村里基础设施落后,房屋破烂不堪,人均耕地不足五分田。

  蓝捷:2012年的春节,我走访慰问贫困户,印象深刻,这个人原来是民兵营长,没见到人之前,在我想象当中,应该条件不错,但是我一看,他就站在那里,他家门口一块小水泥坪台,拄着拐杖,我看他在眺望远方,眼睛非常的深沉。我问他,有什么困难,他说我这一辈子,有两个愿望,一个我希望能够走出这个大山;第二个我想娶个媳妇。我觉得这都很正常。但是他说:“我两个愿望都没有实现。人家给我介绍了不少媳妇,合适的一带到这里来看,这么贫瘠,调头就走。“

  贫困何解

  易地搬迁精准扶贫

  2013年7月,旨在解决大桥村古嶂片区6个村小组133户村民的整体搬迁移民安置,和周边村组部分深山区移民安置问题的罗坳镇移民新村项目,启动建设。

凤凰卫视中文台《承诺2020》摄制组与蓝捷书记、温章喜在搬迁地点凤凰卫视中文台《承诺2020》摄制组与蓝捷书记、温章喜在搬迁地点

  蓝捷:易地搬迁,它是整体的一个模式,但是会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区别对待,充分尊重搬迁户、贫困户的意愿。采取了三种模式,一个就有劳动力的,进城入园,最少要有一名劳动力。没有劳动力的,你像老人家,他住楼房上下不方便,那就是就近。另外一个,由于各个乡镇都有平台,就中心镇安排安置,他就说结合了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搬迁地点搬迁地点

  搬迁地点房屋整齐,规划合理,有一部分居民现在已经完成搬迁,正式居住。根据情况不同,对于贫困户搬迁,政府还有相应补贴。

  蓝捷:土坯房改造的,这个一万五,移民搬迁的,还有个4万,另外的同样的又不一样,两红人员的标准更高。还有移民创业贷款。房子因为是国有土地,还可以按揭十万块钱。基本上可以做到拎包移民。

温章喜是蓝捷书记直接帮扶对象,搬进了新的居所,对生活有了新的想法,他希望通过自己努力,让家里人过更好的生活。温章喜是蓝捷书记直接帮扶对象,搬进了新的居所,对生活有了新的想法,他希望通过自己努力,让家里人过更好的生活。

  温章喜:我自己想办养猪场,没有资金,一分钱拿不出来,要自己打工打了钱来赚,赚了在我们老家就建一个猪场,本来建好猪场了我就不要去打工了。

  光伏扶贫

  在新村附近打零工,并不是长久之计,要想解决搬迁户们最根本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产业扶贫,就变成了蓝捷书记最棘手的问题。

凤凰卫视中文台《承诺2020》摄制组与蓝捷书记走访合照凤凰卫视中文台《承诺2020》摄制组与蓝捷书记走访合照

  蓝捷:我们采用产业帮扶,房顶上加装了光伏,加装光伏以后,协调银行给他贷款,贷款我们政府贴息,贴息以后,他一年大概有个五千块钱左右收益,而且还可持续。还有介绍就业,温章喜说道帮人家养猪,他下一步还想自己开猪场,搞合作社的模式。我们也出台了这么个政策,只要你发展产业,不管你养牛也好,养鸡也好,我们都给予扶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还有小孩,享受“雨露计划”的扶持。

家装光伏的房子家装光伏的房子

  温章喜曾经因贫困而无法舒展的眉头也渐渐被抚平,生活终于迎来了希望的曙光,开始了他干劲儿十足的产业。这种获得感,在罗志道一家也有同样的体现。2015年底,全家人顺利的搬到了古嶂新村,随着政府产业扶贫的推进,他们家安装了光伏发电板。安装价格为7.6元每瓦,其中政府补贴1元、安装企业捐赠1元,按这个价格算,安装5千瓦的光伏发电板,贫困户只要投入2.8万元,每年能产生效益5000元左右。作为一个绿色产业,安装光伏发电板的贫困户,可以得到更为长期的经济效益。

  罗志道:这个按安装合同时候说,每月抄表,每月打钱。从去年安装以后,一年收益四五千块钱。每年这样的正常的情况下,一年搞几千块钱,又打到我们账户去,政府不用拿它去扣贷款,也是可以一个周转,减轻了经济压力。

光伏板光伏板

  蓝捷:农户房顶上加装光伏,能够给他带来投资性收益,同时又撬动了金融扶贫。而且我们不仅仅搞了分布式的光伏,还搞了集中式的光伏,就是引进大户。但引进来以后,它必须其中每十兆,就说要捐精准扶贫的基金里面,要100万,我们就说按照几个一点来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就说政府、企业,包括贫困户也自筹一点,所以按照这么几个一点的模式,这样就把产业做起来了,同时又解决了他们的贫困问题,一举几得。

  目前,于都县“光伏扶贫”已覆盖7390户贫困户,建起村级联户电站156个,全县计划有3万户以上的贫困对象,通过光伏发电产业实现脱贫。带动周边配套设施的建设,古嶂新村的人们,真正实现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重视医疗 避免二次返贫

  当易地搬迁和产业扶贫顺利进行的时候,还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于都县的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总量多、比例较高,于都县始终把健康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一环。如何让贫困户更踏实的搬出大山,不出现二次返贫的现象,于都县在医疗扶贫上,作出了重大的投入。

  蓝捷:因病返贫的人,从目前来看,我们现在实施了一揽子的措施,包括我们前面说的五条保障线,报销比例能达到90%多,这样发生新的贫困,可能性就不大。另外,还有一些相应的措施,国家卫计委在我们这里对口支援。我们现在可以跟北大人民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湘雅这些部署医院远程诊疗,贫困户在家门口,可以做血透,也就是说,无论从分级诊疗、医疗水平也好,就说真正的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于都县禾丰镇中心卫生院,距离于都县城30多公里,服务辐射周边人口近20万,在2012年,由省卫计委免费赠送5台血透仪到现在,禾丰卫生院已经免费为31个尿毒症的患者进行了血透服务。

  李院长:我们2012年开始,省里这个设备送下来以后,然后到目前为止,总共做了4533次人次,总共服务人达到31人,现在有一些病人,可能已经去了,现在在服务的人,总共为13个人。现在是我们每隔3天大概左右,他们就会来,来几个人,就是定期这样子来,来这里做这个血透。

  李院长:这个病人比较年轻,他是从隔壁乡镇过来的,他今年才36岁,但是他得这个病,也有好几年了。他目前在我们这里做的次数,目前今年为止是做了116次。应该这样讲,他前面的话他两次,都是应该是一个礼拜也是三次,前面两次都是免费,第三次他基本上才负担10%,他个人部分,就是30多块钱。

  刘建德(病人):如果没有免费的话,我们的负担会更重,毕竟说这个东西是长期性的,每个星期都要做,就跟吃饭一样,没有这一块的话,我们可以说承担不起。因为这个费用太大,我们现在这种情况,政府农保,给我们报销一部分,我们自己承担了一点点。这样的话我们感觉好像轻松多了。

  通过几年的努力,于都县不断优化医疗保险报销制度,大幅减轻大病患者的诊疗负担,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好病,减少外出就医花销。数据显示,因病返贫人数占总贫困人口的比例,逐年递减。

  结语 

  走在移民新村,除了整洁划一的村容村貌,让我感受特别深刻的是“真扶贫,扶真贫”的标语。在我看来,这些口号并不空洞,它预示着,政府的行动和决心,也代表着村民对于未来生活的期盼,随着于都精准扶贫的不断政策的落实,以及一系列基础设施和产业的不断完善,我们看到,于都人对于生活和精神上的巨大的改变,于都在脱贫的新长征路上,坚韧而自信,乐观而积极。

最全面的江西生活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爱江西(微信号:zuinan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