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一首特别的原创歌曲《我只是个孩子》在网络刷屏,作者是抚州广昌9岁的小朋友吴耀杰,他将自己的压力写进歌词,一首原创歌曲《我只是个孩子》,歌词句句扎心,告诉天下父母“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作者吴耀杰是个9岁的小学生,他到底唱了些什么,击中了大家的心事呢?我们先来听一下这首歌吧。

广告

  歌曲:《我只是个孩子》 

  ↓↓↓

  “我拿着试卷不敢去签名,因为分数没到老爸的预期;我知道少壮要努力,可为什么要和别人比……我只是个孩子啊……”

  一个9岁孩子的呐喊为何让人觉得心酸?因为,他唱出来的,不仅是他自己的压力。你看在他那“句句扎心”的歌词,有多少是我们曾经想说的话。

歌词:《我只是个孩子》  

  歌词:《我只是个孩子》

  隔壁邻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

  王大妈的孙女,钢琴她过了十级

  我爸战友的儿子,一口流利的英语

  我妈身后的女儿,有深厚的舞蹈功底

  听到这些消息,我只能默默不语

  你们的期待,我都明白在心底

  无忧无虑的日子,已经变成回忆

  晚上睡觉常常梦见,做错的那道题

  我拿着试卷不敢去签名

  因为分数没到老爸的预期

  我知道少壮要努力

  可为什么要和别人比

  我只是个孩子啊

  其实也会俏皮

  我只是个孩子啊

  给我多一些拥抱吧

  我只是个孩子啊

  请给我一支画笔

  我只是个孩子啊

  让我为童年画出最美的四季

  身边的小伙伴

  都要忙着到处学习

  哎,你成绩怎么样了

  变成了礼貌用语

  地球上有一种孩子啊

  叫别人家的孩子

  可在我心底

  老爸老妈我不想比

  !!!

  字字童真,句句戳心,一曲下来,闻者动容。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蛊惑下,不得不说,今天的孩子活得太累。

  写不完的作业,背不完的重点,考不完的卷子……白天早出晚归,晚上挑灯夜战。这样的情景,不是我们的专属童年,对于现在的小孩来说,情况只是更加“严峻”了……尤其是在“别人家的孩子”比照下,更是压力山大。

  下面,小新就挑几句很典型的歌词,带大家看看,现在小孩子都有啥心里话。(其实,这也是我们曾经想说的)

  1、“身边的小伙伴,都要忙着到处学习。”

  现在中小学生假期“不容乐观”的情况也算总所周知,今年寒假期间,有人就此向学生们进行调查,不出意料的是,超过七成的孩子表示他们不同程度地补课,其中八成孩子说,补课是家长要求的。

  出乎意料的是,有的孩子说,“宁可不要寒假,也不想整天补课”。被问到想要什么样的假期时,他们说,是一个不用整天奔波在各种补课机构的快乐假期。

  2、“你们的期待,我都明白在心底”

  翻书包几乎是众多中国家长“关爱”孩子的本能,尤其是,书包中的成绩单和作业本……家长们觉得这个举动完全是为了孩子好,可防止孩子贪玩影响学习。

  对此,一位南京的小朋友曾向警察求助……“警察叔叔,我妈妈经常乱翻我的书包,我觉得这是不好的行为,希望警察叔叔跟我妈妈讲讲,让她以后别再翻我书包了!”

  其实,家长们的期待,孩子都明白在心底,那就不要步步紧逼。

  3、“我只是个孩子啊,给我多一些拥抱吧。”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说,有个学生一周没做作业,老师让他给家长打电话,结果这个10岁男孩竟然选了跳楼(所幸没出什么大事)。学校的老师说,男生的成绩在班里属于中等偏上,他妈妈对他的要求蛮严格的。

  后来,男孩被送往医院检查。在医院做完检查,他穿着蓝色的上衣,鼻子里插着吸氧管,突然哭着要妈妈。

  据了解,男生的家长是做生意的,平时他被寄养在别人家里,父母没有太多时间无微不至地照顾他。

  4、“地球上有一种孩子啊,叫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这不是一代人的记忆,而是全人类的公敌啊。

  今年年初,有机构公布了一份假期年轻人与父母沟通情况的网络调查,其中“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句话被网友票选为与父母沟通过程中最让年轻人感觉尴尬的一句话!有的小孩甚至对父母吼过:别人家孩子那么好,你去找他们给你当孩子吧!

网友评论网友评论

  @最后的小诠释:莫名的戳中泪点。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不安。虽然我不是个孩子,可我也不想拿我和别人比;虽然我不是个孩子,我也想要自由的画出缤纷四季;虽然我不是个孩子,我也想你们给我微笑拥抱和鼓励。

  @左左左左左边的左吖:大三考研狗刚刷完题看的心酸想哭,人多又不能哭,每个年龄的人都不容易,每个活着的人都艰辛。

  @呃呃的鹅:其实,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人民日报评论

  今天的孩子,无疑是幸福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都较以往更为优越,但今天的孩子,也无疑是辛苦的。随着竞争压力增大,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不愿等,用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将孩子的业余时间填得过满。

  久而久之,家长们的攀比,成了孩子们辛苦奔波的理由;成人世界的期待与生存法则,成了推动孩子疾行的动力。于是,走着走着,我们突然发现,牵着孩子走得太急、太远,竟然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只有遵循儿童内在自然的发展秩序,才能在潜移默化与润物无声中,让心灵更丰满、人格更完善、个性更彰显。(有删节)

  你怎么看呢?(来源:抚州发布)

最全面的江西生活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爱江西(微信号:zuinan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