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西网/江西头条客户端讯 记者吴际宇报道:据江西省卫生健康委通报,近期,樟树市、新干县先后发生了登革热疫情。截至9月5日12时,两地累计报告登革热诊断病例641例,痊愈出院392例。其中,樟树市登革热诊断病例598例,痊愈出院390例;新干县登革热诊断病例43例,痊愈出院2例。两地均无重症、死亡病例。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该疫情系由东南亚地区旅游归乡人员感染登革病毒输入引发。疫情发生后,两地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做好患者治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强化防蚊灭蚊等防控措施。省卫生健康委第一时间派出疾病预防控制和临床医疗专家赴当地对疫情防治工作进行指导。目前,两地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展开,疫情可防可控可治。

  专家提示:登革热是一种通过伊蚊(花蚊子)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播速度快,潜伏期长,人与人之间不会通过密切接触、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当前是登革热流行季节,登革热可防可控可治,关键在于预防。广大群众要加强健康防护意识,“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如出现发热、头痛、红疹、肌肉酸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当地医疗机构就医治疗,并告知外出旅行史,以便早期诊断治疗。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感染人体引起的疾病。蚊子是主要传播媒介。登革热病毒通过蚊子叮咬在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正常人之间传播。但并不是所有蚊子都会传播这种病毒。传播登革热的蚊子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俗称花斑蚊。而库蚊,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黑蚊子”不会传播登革热病毒。

  登革热主要发生于市镇人口集中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雨季为发病的高峰季节,我国主要发生于夏秋季。登革热的流行有一定的周期性,约3-5年大流行一次。被携带登革热病毒的伊蚊叮咬后并不会马上发病,而是会有一段潜伏期。登革热的潜伏期为3-14天,一般为5-7天。

  登革热有哪些表现?

  1.发热:体温可高达40℃,持续3-7天。

  2.皮疹:特征性的皮疹是典型的斑疹或斑丘疹发生融合,中间有少量正常皮肤,称为皮岛。皮疹一般在病程第3-6天出现。1周后皮疹可转为出血性皮疹。

  3.全身疼痛:全身肌肉、骨骼、关节疼痛,伴头痛。尤其骨、关节疼痛剧烈,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

  4.出血:约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常见于牙龈、鼻腔、结膜、皮下。比较少见呕血或黑便、咯血、血尿、阴道出血、腹腔或胸腔出血。重症病例发生颅内出血可导致死亡。

  5.淋巴结肿大及其他:淋巴结肿大见于颈部、颌下、耳后、腋窝、腹股沟等处,并有触痛;可有肝脏肿大,少数病人有黄疸,60%以上病例肝功能谷丙转氨酶有不同程度升高;脾脏肿大较少见。

  登革热如何预防?

  目前登革热没有特异性预防措施,根据多年国内外防治经验,控制和消灭伊蚊是当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1.及时清除家里积水(如花瓶、花盆等),不给伊蚊提供繁殖和生长的场所;

  2.使用电蚊拍消灭伊蚊;

  3.小婴儿使用蚊帐避免蚊子叮咬,幼儿及成人可以适当使用防蚊产品;

  4.登革热流行的季节尽量不要去树丛、水边等户外蚊子较多的场所,如果要去尽量给孩子穿上浅色的长袖长裤,使用防蚊产品,减少被伊蚊叮咬的机会;

  5.避免与发热、疑似或确诊登革热的病人接触;

  6.年龄小于15岁的儿童是重症登革热的高危人群,特别是小于1岁的婴儿更容易发生内脏出血、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孩子一旦出现高热、皮疹、全身疼痛或皮肤黏膜出血的表现,应尽快带去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