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
英雄就隐藏在我们身边。
这位喜欢骑着自行车在
大街小巷穿梭的抚州老人,
你认识吗?
☟

他叫刘振兴,今年已是91岁高龄。
这位身材高大、精神矍铄的老人,
曾因捐赠手抄书
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报道。
但他曾在部队立下5次三等功、
3次四等功,却鲜为人知。
因为对于这些功绩,
刘振兴不愿提起。
就连刘振兴的儿子
知道父亲在部队立过功,
也只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
那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刘振兴刚从部队转业,全家从山西搬回抚州。刘振兴的儿子在整理物品时发现了一枚军功章,于是问父亲是谁的。刘振兴就说了一句“是我的”。军功章是怎么得来的?刘振兴却不愿再说。

直到去年,
国家开展退役军人信息登记,
刘振兴的儿子陪父亲
到社区填写登记表,
刘振兴这才说出
自己在部队立下的功绩。
刘振兴出身穷苦人家。父母为躲避战乱从湖北逃难到抚州,在文昌桥头开了一间铁匠铺,生养了6个子女。在日军的一次空袭中,铁匠铺被炮弹炸毁,刘振兴的父亲也受了伤。一家人依靠母亲缝补衣服和做奶娘艰难度日,由于子女太多,刘振兴的一个弟弟还送给了别人抱养。为了讨一口饭吃,刘振兴在寺庙当过烧水的小和尚,在纸张店做过学徒,就没有正经上过一天学堂。

1949年8月,刘振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了一名通讯员。没过多久,刘振兴被派往参加师部组织的会计训练班。刚到训练班时,刘振兴不但不会打算盘,连“会计”的“会”字都念成了“hui”,大家都笑他没文化。不甘落后的刘振兴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开始暗自用功。
参加训练班时,部队号召学员身体力行为人民服务。紧张的学习之余,刘振兴经常为群众挑水、打扫卫生。最后,3个月的课程刘振兴只花了两个月就毕业了,而且与群众建立起了深厚的鱼水之情。

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刘振兴
成为了唯一被授予三等功的优秀学员,
这也是刘振兴平生第一次立功。
在部队里,刘振兴从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苦孩子,成长为担任运输处处长的正团级军官,而且先后立下三等功5次、四等功3次。1981年底,刘振兴转业到原抚州地区汽运公司,担任党委副书记、副经理。


为什么不愿说在部队立功的事?
刘振兴老人告诉记者
↓↓↓
“我虽然不怕死,愿意到前线参加战斗,但是部队需要我从事后勤工作,所以我没有上过前线,甚至都没有执行过危险的任务。这些荣誉都是小功,和战斗英雄们的功勋比起来、和牺牲的革命战友比起来,根本就不值一提。”
为了给子孙留下一份“精神遗产”,
离休后,
刘振兴坚持手抄
历史名著和党的理论文献。
近30年来,他用篆、隶两种字体抄录了228册近800万字著作,这些著作包括四大名著、“临川四梦”、《毛泽东诗词》《毛泽东著作选读》《邓小平文选》等。
8年前,一名收藏爱好者出几十万元高价,想买下当时刘振兴抄录的139册书籍。刘振兴说:“就是给我100万也不卖,这违背了我当初抄录书籍的初衷。”
当知道自己抄录的书籍这么“值钱”后,刘振兴又改变了主意,不打算留给子孙,而是将这139册书籍捐赠给了市图书馆。市图书馆表彰了1000元奖金,奖金又被刘振兴捐给了贫困女童。
现在,
刘振兴又打算把近8年来新抄写的
89册书籍捐给市图书馆,
以此作为一名普通老党员
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礼物。

“是党和人民把我这个穷家子弟培养成一名革命军人、共产党员、领导干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一切。做人必须有感恩之心,年轻时我努力工作,用成绩回报;离休后我更要抓紧时间,争取为党为人民多做点事情。”对于自己的这一举动,老人动情地说道。
据了解,前段时间,市委老干部局广泛邀请老干部口述历史,抢救挖掘广大老干部身上蕴藏的红色历史资源和宝贵精神财富,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市委老干部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访谈过程中,像刘振兴一样,老干部们都饱含激情地讲述了亲历的峥嵘岁月,但对于自己的功绩都不愿提及,彰显了清守初心、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
最全面的江西生活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爱江西(微信号:zuinanchang)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