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将为择校热再下一剂“降温药”,全面实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昨日,市教育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意见》,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旨在优化区域内义务教育师资科学合理配置(《广州日报》5月15日)。

  此前,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意见》,明确要求“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广州市出台相关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教师轮岗的“作战表”,无疑是对改革精神的谋局细化。有助于大量铲除“择校寻租”的腐败土壤,为疯狂“学区房”打一剂退烧针,拯救无数“择校三迁”的“虎爸虎妈”。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记“绝招”能从根本上调稳“教育均等化”的行进步伐,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广告

  客观来讲,师资动起来,“名校”就能做到“随人走”。而优质教育资源无疑增加了一大变量,让“举全家之力”追逐名校的冲动父母,能够重新权衡利弊。然而,仅仅靠“师资流动”还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盖因,“择校难”核心在于“择好学校难”,若能让更多学校都变成旗鼓相当的“名校”,就会真正打消家长们的择校冲动。

  确保教育机会公平,功夫应在诗外。首先,教育平台要“升级改版”。一方面,基础均等化要提前布局。具体言之,在硬件环节上,通过加速推进“全面改薄”工程,实现区域城乡教育教学条件的明显改善;而在保障层面上,应提高教育资金投入比重,落实教师薪酬待遇合理增长机制,留住随时可能“孔雀东南飞”的优质师才。

  另一方面,学校“去行政化”要同步传导。业内人士有同感,校长角色太过突出,足以影响学校教学管理风格,说到底就是“校长行政化”弊病尚未解决。窃以为,消解教育理念、教学风格的行政化倾向,核心是教育机构整体重视学生能力培养、良习养成、兴趣引领,而不是“成绩一元论”、“指标考分化”的冰冷评判。只有通过架设第三方评价机制、淡化校长的行政色彩,尝试“校长竞选模式”为校长增加专业化、学术化、民主化的底蕴,冲淡学校的“人治”氛围,则有助于学校向“教育科化学”领地潜行。

  其次,师资配给要善于“劫富济贫”。就像“税收杠杆的二次分配以缩短公平差距”那样,一则要淡化“重点学校、重点班”的金字招牌,积极发挥群众监督举报作用,防止“隐形重点班”等“掐尖式教育”搞下有对策,倒逼校方公平均配师资力量;二则透过师资类别、能力特长、教学特点等信息公开,并主动引导学生家长在内的社会代表参与评判“师资流动”的公平效果,进而使这一改革政策更接地气、更加体现民意和科学性。

  此外,应鼓励优质私立学校的平等发展,以满足多元化的“教育消费需求”,减少对公办优质资源的挤占概率。

最全面的江西生活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爱江西(微信号:zuinan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