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直播报道:南昌西汉大墓揭开墓主神秘身份  

  手机端专题报道点此进入 

妤犵偛鐏濋幉锟�

  作者:江南浪子万军

  不管史料怎么评说“汉废帝”刘贺,从目前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已经出土的很多“好玩的”、“好吃的”文物中,人们对刘贺的形象有了一些全新的认识,能不能给他平反,那是史家的事。在我的眼中,年纪尚轻的海昏侯刘贺,首先是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懂得生活,富有情趣,兼有两大特质。其第一特质是“文青”,其第二特质是“吃货”。

  一是墓中发现了大量与孔子有关文献的屏风和文物,包括3000余件木牍竹简,既反映了儒教在汉代的深刻影响,又体现出死者对儒家文化的极为尊崇。按现在来说,那么大批量的木牍竹简,相当于家有数千卷藏书,随葬的还可能只是他喜欢阅读的一部分。试想,一个“不学无术”的人,有必要那么尊崇孔子,又有必要珍藏那么多“书籍”吗?按照汉代死者生前物品随葬一说,这些“书籍”可能伴随着刘贺的余生岁月,百无聊奈之时,夕阳下,书房里,瘦高体弱的刘贺,半躺在卧榻前,手不释卷,时时捧读,满腹愁绪,一腔愤懑,直至一命呜呼。

  二是在大墓藏阁的文书档案库中,还出土了两方砚台。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领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军说,“可以肯定,这两方砚台是海昏侯生前使用过的。”砚台保存完整,呈长方形,刻有桃花图案,制作异常精美,说明“海昏侯生前受过良好教育,喜好舞文弄墨。”你说人家刘贺从小是个“官二代”的纨绔子弟,四处游逛“猎艳”,即便后来没权了,他也“不差钱”,照样可以“有钱任性”,这个时候不去“泡妞”,还有闲情阅读加挥毫泼墨?这足以证明刘贺身上十足的“文人范”,

  三是出土文物中有好几个精美的博山炉,其中主椁室的那个工艺十分精湛。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说,汉代贵族对气味很在意,免不了要焚香。为打发寂寥时光,或焚香品茗,不时邀上两三文友吟诗作赋,下棋对弈;或焚香抚琴,邀上三五酒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不管当时怎样的心境,其格调极为高雅,氛围相当别致。一个心境能够如此清雅的人,看起来也坏不到哪里去。说明刘贺是个很懂得生活,追求生活情趣的人。

  四是海昏侯墓中除了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两堵(架)编钟、一堵编磬,还出土了两件制作非常精美的瑟,瑟面上有铭文,记载了这把瑟的长宽和弦数,但部分文字识别不清。瑟是古代酒宴中常见的演奏乐器,一般可与古琴等乐器合奏,故中国自古有“琴瑟和鸣”一说。至于那时的刘贺,是夜夜笙歌,还是静夜冥思;是附庸风雅,还是多才多艺;是调节心境,还是麻醉自己,我们不得而知,有待专家考证,但墓主生前结缘弦乐、爱好音乐却是不争的事实。

  五是在海昏侯娱乐用具库还出土了一个嵌着金丝的棋盘,虽然有些残缺,但考古人员已经肯定这个棋盘是下棋所用,并由此推测下棋也是海昏侯的一大爱好。凡此种种管窥,刘贺兴趣广泛、意趣盎然的生活由此可见一斑,这一定程度说明刘贺并非“不学无术”,很可能其文学造诣颇深,讲究文化品位,对琴棋书画均有涉猎,具有典型的文人雅趣。

  中国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享誉世界。正如德国《法兰克福报》的一篇文章中所说:“厨房的勺子才是真正的文明权杖,美味是消除野蛮的最佳武器。饮食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自古有之,欧洲到了19世纪仍然没有像样的食谱,而东方在远古时代就有咏诵美味佳肴的诗歌。”从这次海昏侯墓另外的一些考古发现看,海昏侯不仅仅是个浪漫的“文青”,还是个典型的“吃货”,对美食文化也颇有心得。

  一是海昏侯墓出土的一个设计精巧、造型精美青铜火锅,这可以佐证早在2000多年前海昏侯就开始涮青铜火锅了,刘贺从小生活在山东巨野的封国“昌邑国”,北方人“涮锅子”的习惯他绝不陌生,可能是日常一大嗜好,这可能是他迁封“海昏国”后,一直怀念“家乡的味道”所保留的一种生活方式,由此也为海昏侯赢得了“吃货”的美名。

  二是北藏阁中出土了成堆的五谷杂粮,虽然没有像马王堆中的藕片那样“见光化水”,但专家还是从中分辨出了小米和香瓜子。在北藏阁的最东面还发现的一批青铜蒸馏器里,里面装满了板栗、荸荠、菱角等植物果实,蒸馏器的附近还有发现了提梁卣、青铜钫等酒器,这进一步说明,当年在这个小小的海昏国里,可能既有夜夜笙歌的情趣,也有把酒言欢的喧闹。

  三是在出土的一个半漆盒中疑似还发现了虫草类的物品,让考古队员兴奋不已。漆木盒虽然被水浸泡,但盒内的疑似虫草沾着泥浆,基本保存完好,外形与当今市场上的冬虫夏草无异,这说明古人在汉代就已将冬虫夏草入药,并时常食用。虽然海昏侯算是一个懂得“养生保健”的主,只可惜,他的一生命运多舛,体弱多病,加之心情郁闷,在这个世界仅仅活了短短34个春秋。

  刘贺的命运,再次证明了一个人生哲理:有才必须有命,有钱不能有病!

最全面的江西生活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爱江西(微信号:zuinan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