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直播报道:南昌西汉大墓揭开墓主神秘身份  

  手机端专题报道点此进入 

广告

  作者:江南浪子万军

  那是在2011年春的一天,冷清的南昌市文物市场某店铺,突然出现了一条纯金的小金龙,让见多识广的文物店老板一眼就看出这可是真正的“老东西”,起码是帝王皇族家的“宝贝”。当问及来路,“持宝人”闪烁其辞,文物商疑窦顿生,用南昌话说,难道是“贼货”?这可是犯法的事情呀!

  这条线索很快反映到南昌市公安局,当地公安机关顺藤摸瓜,一举抓获了一个当代“摸金校尉”团伙,这伙人的目标,正是新建县大塘坪乡墩墩山上的海昏侯墓葬群,而那条小金龙,就来自其中的一座墓穴,后来被证实为海昏侯的“侯夫人墓”。

  因盗挖侯夫人墓产生的线索,同样引起了当地政府和文物保护单位的高度重视。据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海昏侯墓考古队领队杨军回忆,那天在家中接到了一个紧急电话,说有大塘坪乡观西村的村民反映,在村东南约1000米的墩墩山上,发现了一个盗洞,可能是盗墓贼所为。如此看来,大塘坪乡村民的思想觉悟丝毫不亚于京城“朝阳群众”。

  从发现海昏侯墓线索一开始,专家也就纳闷了,你说,这伙盗墓贼为什么先挖盗“侯夫人墓”而不是“海昏侯墓”?你傻呀!倘若这帮家伙真要是先对“海昏侯墓”下黑手,那将是中国文物考古事业的一场巨大的灾难!

  又据海昏侯考古队领队杨军等人回忆,接到群众反映后,他们来到墩墩山上,发现西汉海昏侯墓封土堆上覆盖的杂草、灌木、荆棘非常浓密,受一些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从外观上看,它比位于其左侧的山包(侯夫人墓的封土堆)显得要小一些。或许盗墓者是根据“墓体越大墓主人身份更尊贵”的常理来进行推测,因此,他们先对侯夫人墓“下手”,将侯夫人墓洗劫一空,那条小金龙正在来自于此。

  有道是“不怕盗贼乱开挖,就怕盗贼有文化”,也许,正是因为这伙盗墓贼对汉代墓葬知识存在“缺陷”,所以第一次“下手”就看走了眼,错失了先盗挖海昏侯墓的“千载良机”。也可以说,冥冥之中,“侯夫人墓”以自己的“献身”,保全了“海昏侯墓”的完好之身。

  “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我们尚不知晓侯夫人姓什名谁,何方女子,也不清楚海昏侯究竟有几个夫人,但想必紧挨着“海昏侯墓”安葬的“侯夫人墓”一定身份更尊贵,感情更笃深。海昏侯一生命运多舛,侯夫人一定也跟着吃了不少苦头,后来海昏侯身体每况愈下,侯夫人想必费了很多心思,年仅33岁的海昏侯离开人世后,早年丧夫之痛,也必定给侯夫人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煎熬。这个苦命的女人啊!即便在2000多年之后,依然是那样地深爱着那个男人,关键时候,以自己的“无私”与“牺牲”,换来了全世界对丈夫的关注,她是想以这样的行动为自己的丈夫“鸣冤”吗!

  再联想到,海昏侯墓出土了很多青铜编钟、编磬和古琴,还出土了两件制作非常精美的瑟。瑟是古代酒宴中常见的演奏乐器,一般可与古琴等乐器合奏,故中国自古讲究“琴瑟和鸣”,一般为男女合奏,后形容夫妻情笃和好也有“琴瑟和鸣”一说。想必在海昏国的日子里,刘贺与侯夫人这对“患难夫妻”,或许,在闲暇时光合奏一曲当年“汉乐府”中的“流行歌曲”,“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聊以抚慰,岂不快哉!

  如果说,盗墓者在“侯夫人墓”上看走眼了,那么,他们后来盗挖“海昏侯墓”14.8米的盗洞,并成功找到了主椁室却未能进入其中,同样也因“没文化”。一是他们没想到到墓室早年因地震等影响已经坍塌,二是没想到到“主人”提前做好了防盗措施,在墓穴设计上动了一些不合乎常理的“手脚”。

  到底是因为盗墓贼“没文化”,误认为下面可能没有什么东西而中途放弃?还是因为怕时间久、动静大,做贼心虚而“犯罪终止”?抑或是已经探勘到这是个主墓,拟进一步采取行动时东窗事发?这一切,尚不得而知,但历史往往就是在各种机缘巧合中掀开了新的一页。

  最后,不得不再次提到可敬的“侯夫人”,如果没有“侯夫人墓”的作案线索,引发的一系列后续响应和强力干预,为考古人员最大限度保护文化遗产争取了时间,使西汉海昏侯墓得以重现天日,海昏侯墓或难以幸免,这些“千年宝藏”也许将再次在人间蒸发,成为历史的碎片。

  侯夫人,向您致敬!

最全面的江西生活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爱江西(微信号:zuinan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