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惑二:
王安石与方仲永 或是间接竞争对手
在《伤仲永》里,王安石是以成人的口吻来评价方仲永,制造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事实上,当方仲永是一个孩子的时候,王安石也是一个孩子。
我们看《伤仲永》里有一句很关键的话:“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北宋仁宗明道年间,即公元1032年至1033年,这个时候的方仲永大约十二三岁了。王安石多大?随便一搜就知道,王安石出生于公元1021年,他见到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时,自己也是十二三岁。那时候的王安石,是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去看方仲永。
小朋友王安石这个时候才开始正式进行系统地学习,他自己在给朋友的书信中交代过:“某生十二年而学。”他12岁时才开始学习,而就在这个时候,因为祖父去世,他跟着在外做官的父亲王益回家乡,见到了传说中的达人方仲永。
刚进入学习阶段的王安石,碰到已经小有名气的方仲永,其时两人的起点和已有成绩是不对等的,方仲永小朋友可能稍占优势。那一年,家乡人民可能拿两个小朋友进行对比,或者说拿神童在王安石面前炫,让神童写诗。王安石或许被弄得有点没面子,他们在大人长辈们的眼中,成了对手。因此王安石所写的“令做诗,不能称前时之闻”,让他写诗,似乎不能和之前的名气相符。这当中,是不是有点王安石不服气的情绪在里面?
所以,在看到这两句话时,我们不要忘记,王安石是带着小时候的眼光来评价方仲永,可能连他自个都没有意识到。
对方仲永的关注,虽然不能说是妒忌,但终究带着一点点不舒服的情绪,王安石一直没有放下。我们应该有过这样的经验,对于家乡那些早有成就的同学、同辈,会带着点不服气的关注和怀念:对方怎么样了?考上什么大学?找到什么工作?所以,王安石在七年后回到家乡,就很关心地问起这位同辈的下落,亲人却回答“泯然众人矣”,也就是一个普通人了。
此时的王安石,已经中进士,在扬州任官,学业的境界肯定非方仲永可比,然而,听说当年的竞争对手现在不过如此,年轻的王安石同学,是不是有点惆怅,有点淡淡的忧伤呢?
王安石提笔写起方仲永,主观意识上是要说明为学的道理,然而,在感情的深处,不免露出对同辈人的关怀、惋惜,甚至小时候那么一点点不服气的心理状态。理性的海面下,总涌动着感性的暗潮。读《方仲永》,不只是读道理,也要读感情。
疑惑三:
方仲永为什么
大幅度退步了?
对于方仲永的教训,我们在初中阶段就知道了:人的天资不是成才的唯一因素,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强调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有关键作用。
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有点粗糙。确切地说,方仲永之所以没有长进,一步步贬值,与他没法走出去有很大关系。
宋朝的读书人意识到,要摆脱低层次,必须走出去,将已学的技能、文化放到外面的世界里去进行一番砥砺。例如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就讲过,生活在不过“数百里之间”的范围内,所见到的“不过邻里乡党之人”,对于书本哪怕是“无所不读”,也会被狭窄的接触空间所淹没,空间上打不开,知识修养上就打不开。
可怜的仲永,限于家庭条件,不能走出去,在家乡反复操作一种技能,结果把自己固定在这种低层次技能上,就等于把自己固定在某个生存层次上,一天天贬值,最后“泯然众人”。这是多可怕的事,对现代人而言,也是一种教训。(刘黎平)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