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了北大的学生
刘冀珑和北大好像没有缘分。
考大学时,尽管考分不错,阴差阳错,他与北大失之交臂。这一度让他极其郁闷,甚至一改高中时期的意气风发。
为了弥补高考时的遗憾,他从大三开始自学细胞生物学。那时候科学出版社有一套刚翻译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图书馆刚到货就被他借了,“每天早上四点起床,到教室自学。”经常周三骑车到北大听专业讲座,有时还写信给教授请教问题。“那时候我写信给一个北大著名的细胞生物学家,现在我还保存了两封他助手的回信。”
当年的研究生考试,他成绩不错,“记得北大细胞生物学专业要招六个人,我大概考了第四。”但上帝再次跟他开了个玩笑,“北大有几个保送生,所以只能录取前两名。”虽然可以转到北大的植物分类专业,但是刘冀珑觉得更想读和动物相关的细胞生物学。老师告诉他中国农业大学的生物学院水平很好,他就决定转到农大攻读动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
但是和北大也不是没有一点缘分的。多年后刘冀珑在牛津大学的实验室接收了两个来自北大的研究生和一个毕业于北大的访问学者,“两个北大学生开始都是来做交换生的,一年后他们申请了我这里的博士生。”
做学问的也能做经理
研究生毕业后,刘冀珑“失业”了一年。那是1995年,研究生凤毛麟角,找工作可以说非常容易,可他偏偏就让自己玩了一年。由于从初中开始就住读,和父母朝夕相处的机会不多。这一年呆在家乡县城和父母住在一起弥补了以前的缺憾。
现在想起来刘冀珑都觉得非常浪漫,自己不上班,同年毕业的女朋友也不上班,两人一起玩着玩着就把终身大事办好了。不过浪漫不能当饭吃,第二年儿子的出生让刘冀珑有了养家的压力,于是他开始了第一份工作。
谁也没想到,这个生物学硕士竟然成了一家公司的企划部经理,“跟专业完全不相干,我想是因为我喜欢画画,和美术基础还可以有关系。”这个经理做得很美,“月薪4000元,还有一些补助。”在1996年,那是不错的收入。
刘冀珑似乎也淡却了细胞生物学的执念,但是跟他连开两个玩笑的上帝却看不下去了。在家人的游说下,刘冀珑又去考了博士,“考博士只是一时意气,就是想证明自己,并没想着要去念。”因此接到录取电话时,他下意识的反应是拒绝。
最终还是去念了,但有意思的现象也出现了,“人家一下课就去找导师研究学问,我一下课,走廊上的助理就过来请示各种工作怎么进行。”做学问的兴趣最终还是压倒了赚钱的兴趣,一段时间后,刘冀珑辞去了公司工作全心全意泡在了实验室。
最全面的江西生活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爱江西(微信号:zuinanchang)

查看评论(31)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