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华出生在鄱阳湖畔一个偏远的渔村,那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春天的油菜花黄,夏天的满塘莲香,金黄的秋稻,冬季在冰上捕鱼。这些场景,后来都成了他在艺术创作中的元素和题材。他8岁时迁家至景德镇,被陶瓷艺术深深吸引,从此与瓷结缘。因为初学,作品不被社会认可,也没有名气。钟振华白天到中学去教授美术课,周末到兴趣班兼职。瓷胎成本很高,他晚上到瓷器作坊打工,不计报酬,既解决了生计问题,又提高了绘画水平,靠着不折不挠的勇气和坚定执着的信念一路走下来。
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1999年5月,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昆明举办,年仅21岁的钟振华被派往“江西瓷园”担任现场绘瓷表演的任务。一天,日本外务大臣瓦力参观瓷园,提出想画一块樱花瓷盘带回日本。在同事们都在犯难的时候,钟振华自告奋勇承担下这个任务。第三天,他将制作好的磁盘交给瓦力,瓦力为他精湛的绘瓷工艺震惊,他深有感触地说,自己小时候就住在富士山脚下,推开窗就是这个场景,这个磁盘让他回忆起家乡和许多童年往事。他深深地对面前这位年轻的陶艺工作者鞠了一躬,然后说道,本来和云南政府有个合作项目还在犹豫,现在他决定代表日本政府即刻签约,因为中国人敢为人先、精益求精的态度感动了他。钟振华没想到一块小小的瓷盘能起到这么大的作用,更加坚定了他在陶瓷道路上勇往直前的信心决心。正是因为在云南的经历,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钟振华再一次受邀担任陶瓷技艺表演嘉宾,他将中国陶瓷文化更加完美地展示在世界嘉宾面前,非常出色地完成了文化交流的任务。由于他的突出表现,时任上海世博会筹委会主任、执委会主任专门发来嘉奖信对他进行了表扬。
2001年10月,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在杭州举办。钟振华的半刀泥刻花陶艺“绿荫”获得金奖,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金奖获得者,一举成名。接下来的10余年,他所创作的一系列半刀泥作品“鸣秋”“清妍”“荷韵”“闲花落地听无声”“春韵”“富贵和谐”等10余件作品皆获头魁,用实力赢得了业内外的广泛认可。特别是2016年7月25日,主席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国外政要,中间茶台上摆放的花瓶就是钟振华创作的半刀泥刻花瓷瓶《春江水暖》,这是对他瓷画技艺的高度肯定和充分褒扬。此外,钟振华的多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中国工艺美术馆、英国珍宝馆等馆藏机构收藏。
钟振华在陶瓷技艺上刻苦钻研,在继承传统刻花工艺基础上,将原有的手工刀刻工具进行改良,破解工具密码,提出“刀形形外,以线托形”的装饰手法与现代装饰相结合,采取斗彩形式,赋予半刀泥制花工艺更强的时代感与生命力。2010年6月,钟振华独创的“半刀泥刻花装饰”技法,被江西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也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这是对景德镇乃至中国陶瓷的一大贡献。他成功组织举办了“中国书画与瓷器艺术”论坛,提出“瓷画”理念。他在学术上颇有建树,共出版著作5部,完成国家级课题2个,创作的作品有2件获国家专利。
2014年,钟振华被江西省人社厅评定为“教授级工艺美术师”,成为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最年轻的正高职称获得者。由于他在工艺美术事业中做出的突出贡献,2016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荣誉称号,成为我国最年轻的国家大师,用青春与泪水诠释了工匠精神。
传播文化,回报社会
陶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张靓丽的名片。钟振华在景德镇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陶艺处工作期间,非常注重传承陶瓷传统文化,他在教授青少年画瓷之前,每次都要开设陶瓷文化专题讲座,引导青少年理解陶瓷承载的的传统文化精神,不断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他还成功策划组织了17国驻华大使子女陶艺文化之旅等活动,以瓷为媒,让外国友人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在自身条件改善之后,他怀揣感恩之心,尽己所能回报。他开设工作室无偿传授画瓷技艺,累计为社会培养人才1000余人,影响带动了100多名青年成功创业。本来规定授课时间为周六周日不超过9小时,但由于很多人是从周边地区慕名而来,经常是从早上开始一直教授到深夜。钟振华本身就有职业病,颈椎腰椎要承受很大的痛苦,他都强忍着坚持下来。他还连续10年为景德镇劳教所服刑人员担任老师,教他们鉴赏陶瓷、绘画陶瓷,不少人出狱后从事陶瓷经营、陶瓷绘画,找到了努力奋斗的目标。他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帮扶贫困群众,历年来捐款捐物共计100余万元。
2015年钟振华当选为全国青联委员,同年12月参加团中央“彩虹人生——奋斗的青春最美丽”青年报告团,与全国青年朋友分享励志故事,受到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的亲切接见。
历年来,钟振华被授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江西省四个一批人才”“江西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回望过去,钟振华将秉承着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回报社会、奉献人生!
最全面的江西生活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爱江西(微信号:zuinanchang)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