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艺术审美能力的逐步提高,由中国传统山水画衍生出了以陶瓷为媒介的山水绘画的产生,更是极大地丰富了陶瓷艺术的魅力。

广告

  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人意识,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觉意识,一直成为演绎的山水画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和气韵,再没有哪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

  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人的性情和情感的抒发。而陶瓷山水的出现,却带给人们一种新的喜爱和追求。在陶瓷上作画与在宣纸上作画不同,相比较而言,陶瓷的工艺和器皿使得绘画手法更加细腻,陶瓷的多样性加上山水画的构图,可谓是完美的结合,总是能让观赏者啧啧称赞。

  在陶瓷上画的山水有青花山水、五彩山水,有高温颜色釉斗彩和新粉结合的山水画。许多个性化的陶瓷器皿使得陶瓷山水画更具个性化的创作和色彩的搭配,同时也提高了现代人对陶瓷山水画的审美和认同。那么,现代高温颜色釉陶瓷山水画是怎样从传统中国山水画中衍生并蓬勃发展的呢?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光辉灿烂。自隋唐以来历朝画家层出不穷,作品丰富多彩,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艺术哲理和美学思想,丰富了我们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隋、唐两代的水墨重彩、两宋的工笔极致和兼工带写的初创、元代墨法山水画的繁荣,在明、清两代已达空前鼎盛,对现代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瓷绘画是伴随着中国画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远古的刻划、点彩、褐彩发展至元代的釉下青花,明代发明的釉上彩材料和釉上彩装饰手法,清代创新的釉上五彩和粉彩,为陶瓷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清末民国时期由于文人画家的参与,釉上彩山水画大行其道,同治时期开创的浅绛彩山水画代表了釉上彩技法的成熟。现代陶瓷艺术家们在釉上彩材料丰富多彩、日臻完善的情况下,用艺术的眼光,发挥造型能力和笔墨技巧,把釉上彩山水画的彩绘艺术发挥到新的艺术水平,创作出一大批赏心悦目的山水画艺术珍品。

  高温颜色釉与釉上新粉结合的山水画创作手法将陶瓷艺术提高到了新的境界。高温颜色釉与釉上结合的山水画陶瓷作品的创作可以先做好构思,也可以结合陶瓷器型及表面等各种窑变的情况,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力。因为高温颜色釉出窑的效果具有“人造宝石”的赞誉,可谓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高温颜色釉的把握很难为人的意识而转变。窑火的时间长几十分钟和少几十分钟、高几十度和低几十度都将决定了颜色釉的窑变反应和变化的程度。偶然性因素能增强创作者的应变能力,这就意味着创作者应具有娴熟的驾驭高温釉在没有进入窑火之前那种厚薄的掌握及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的能力,也应有充分的中国画技艺和写生的扎实功底,创作者经验及眼界的拓宽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也要有敢为人先的意识和胆识。

  创作釉下高温陶瓷与釉上彩绘山水画的作品,也是经过不断地学和吸收传统山水的绘画技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大胆绘制,或到外地参观,或到旷野取景,或从书本上吸取各种绘画经验,从中受到启迪。特别是到外地写生,看到高原的深山老林,幽谷溪水,绿野风光,雄伟壮丽的河山,陶醉之余通过速写等方式获得创作素材并与高温颜色釉结合局部的构图设计。

  在创作带有高温釉山水画作品时,把平常不懈努力积累的传统山水画技法、把写生的素材融入创作作品之中,注意造诣审美、注意气韵生动、注意宾主之位和远近态势,使画面有静有动,虚实对比,从而形成野旷、山崖、泉水的通畅和质感。整个布局构图定型后,在瓷胎上的高温颜色釉表现出来的山崖立体感敦厚,浑厚苍涩,用釉上彩油料表现的林木、山脉、峰峦、云雾、岩石等主、配景绘好,使整个图稿达到意在笔先,取景造型准确传神,立意形神兼备,具有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

  就目前来看,高温色釉结合中国山水画还有更多需要去探索研究的领域。我们应该取长补短,不断地追求创新手法,增强艺术语言的表达,让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和收藏爱好者认识到高温颜色釉山水画陶瓷的艺术价值。(文/吕歌)

最全面的江西生活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爱江西(微信号:zuinan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