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为龚循明老师写文章,我感到隐隐的压力,不是文章本身,而是因为他在景德镇业界是一个传奇似的人物。可是作为一个写艺术评论的人,脱离艺术家这个人本身不去“溯源”,不了解他的人生和艺术经历去剖析他的艺术创作,单纯地就作品评论他的作品,不能客观地反映艺术家的这个“人”,就会像世俗的人对人形成的偏见一样,不能深刻认识和剖析他的作品。作为一个对艺术界负责任、对大众负责任的媒体人,我以为自己这是在文字上耍流氓。

  人生的道路上的一次“出走”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时代对个人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一个国家机制的发展也会改变个人命运。因为当时那个时代,影响和改变了龚循明的命运,同时龚循明的性格,又预示和决定了他的艺术与人生。

  龚循明出生在景德镇,很小就表现出画画的天赋,父亲龚德生欣喜之余给予他艺术上的启蒙。后经他的中学老师梁海娇进一步引导和严格训练,龚循明在艺术道路上逐渐步入正轨。因为美术基础好,龚循明当了几年美术老师。

  

《印象山水之十八》《印象山水之十八》

  1977年,这是中国大地发生奇迹的伟大的一年,龚循明作为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高考生,以专业和文化成绩双第一进入了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也成为当年的文科状元。在大学期间,龚循明成为周国帧最得意的门生。毕业以后,短暂地进入过景德镇雕塑瓷厂从事陶瓷艺术创作,与陶瓷学院的尹一鹏教授、陶瓷界的泰斗级人物曾山东、刘远长、熊钢如等老一辈艺术家共事,共同创作了不少传统和现代题材的雕塑作品。后来因为出众的艺术才华,龚循明被调入当年人人艳羡的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是景德镇仅有的几家艺术创作研究机构之一,汇聚了众多的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的优秀人才。而龚循明在这些众多年轻人中无疑是佼佼者,他的艺术创造力得到领导的赏识,年轻的龚循明提拔为江西省陶瓷研究所艺术室的主任,所里很多重要设计和创作任务经常让他来设计或带队完成,各种奖项和荣誉也接踵而至。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凤毛菱角,科班出生且年轻有为的龚循明可谓天之骄子,自然是前途一片光明。

  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每一个中国人都在新的时代激励和感召下期待着更美好的生活,计划经济在整个社会仍然起着主导作用,而市场经济刚刚开始,景德镇也像全国各地一样开始出现了私营与国营企业的竞争。很多有着一技之长的体制内的人,都在工作之余偷偷到私企干活,或者接活到家里干,当然年轻的龚循明也同样有着对财富的梦想。本来如果龚循明是个寂寂无名的小辈,领导也不会觉得这问题有多严重,但他当时是深得领导器重、而且是艺术室主任,这种行为被发现当然是“大逆不道”,“挖社会主义墙角”。单位领导从管理方面考虑,为了杜绝类似情况发生,当然是对龚循明严肃处分,以儆效尤。年轻气盛的龚循明不服处分,不承认错误,最终与领导弄得不欢而散。这个令很多年轻人千方百计想进却进不了的单位,而龚循明却负气辞职离开了。几十年后的今天再回顾,领导应该没错,龚循明更没有错。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看当时的事,可能觉得简直不可思议,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就是有这么严重。

《无题之十三》《无题之十三》

  在这样的境况下,景德镇青年艺术画院,在龚循明的创导下应运而生。这里聚集了一帮有理想的艺术青年,他们热爱艺术,对未来都充满热望。他们有来自企业的、有来自社会的,还有极少的人,居然也有追随着龚循明一起从省陶瓷研究所辞职出来的。铁饭碗是当时人人想钻营的,龚循明却自己亲手打破了,从天之骄子一下子变成草根贫民,开始自己养活自己了。他不仅面临创作上的困难,还面临着带领这帮年轻人如何面对市场的挑战,走出重重困境的问题。青年艺术画院是自主自发形成、非官方的组织,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第一个纯粹草根的景德镇当代陶瓷绘画艺术群落。这些人,是改革开放时期当代陶瓷艺术的开拓者,也是艺术作品在市场经济中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以集体的形式向外发展,代表着景德镇当时体制外的一股艺术的新生力量。

  改革开放初期,各种文化思潮冲击着文化艺术界,青年画院的年青人能够快速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他们最初以集体的形式呈现,在脱离了体制内的各种条条框框之后,他们思想活跃、创作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的潜能和才华在这里得到充分发挥。他们不在体制内,更接地气,艺术上创新的观念和独立的思想,使得他们更接近大众生活和审美需求。他们勇敢地在艺术道路上互相支撑前行、齐头并进。当年的景德镇青年艺术画院在景德镇风生水起,他们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最佳有利时机,基本上达到了名利双收的局面,也掘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这是龚循明人生路上的第一次“出走”,走出体制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也改变了他的艺术发展之路,也注定了是一段崎岖和充满艰辛之路,又是奋斗发展之路。他影响、带动和培养了一批年轻人,引领的是当时景德镇瓷绘创作发展的一个风向。

  这并不是夸大之词,多年以后,这些曾经和他在一起的年轻人、甚至当年称他为师的年轻人,现在大部分已经是国大师、省大师、或者是大学的教授、或者学科带头人。

  “溯源”——一场艺术与心灵的救赎

  中国艺术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各种实验、各种观念、各种艺术思潮的冲击,龚循明也同样经历了这样一段文化运动的冲击和洗礼。所有喧嚣之后归于平静,艺术创作似乎又回到原点,龚循明继续游走在各种材料的运用与艺术的表达之间,经过十多年的左冲右突的艺术实践,也创作了不少的作品。但龚循明感觉自己的创作陷入瓶颈、景德镇传统瓷绘也似乎陷入一个创作的死穴,他不想随波逐流,他无法找到新的创作路径。几经迷茫几经痛苦的思考,他决定独自出走西藏。

《进藏之六》《进藏之六》

  2008年,龚循明独自开启了一段艺术的出走之旅,踏上了向西溯源寻根的旅程,地理溯源是为心灵溯源铺路。文化溯源则重点放在东方文明、艺术的缝隙中,他试图在先贤们不经意的诗意流淌中去引渡某种精神回归当下。

  因为有了第一次的西藏之旅,龚循明就再也抑制不住地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西藏之行。一批又一批艺术家不断地加入,他们驱车上万公里,经川藏线、青藏线、蒙藏线,对中华文明的地理性山水源头进行不断地探险和写生。在龚循明的带动下,才逐步有了后来的溯源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在景德镇乃至全国性的一个群体性的艺术活动。这些系列活动,实际上历史性地成为瓷本山水绘画的新一轮写生运动。一次次西藏之旅蕴藏着无限的对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启发,以及对西部大山大水的雄浑精神发现。

  龚循明最初的《溯源 · 进藏系列》陶瓷绘画,开启了景德镇自有大型瓷板画以来,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画种”属性的大型艺术实践的精神探索之路。随后在景德镇刮起了进藏写生的旋风,其实是对景德镇陶瓷绘画领域引领和倡导,是一大批年轻人从传统走向创新的一个巨大的跨越,将景德镇陶瓷绘画指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地。

  而景德镇的艺术界在此期间也掀起了一场大师热,不得不承认在这种热潮中,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创作与经济出现了空前的蓬勃发展,景德镇在享受到了这种大师效应带来的经济红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景德镇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而龚循明他带领着一大帮艺术中的同道者,在通往西藏的千山万水的跋涉中进行着一场文化寻根的苦旅,掀起了一场荡涤尘埃的艺术与心灵的救赎之旅。

《无题之六》《无题之六》

  龚循明生活在世俗中而超然于世俗,他没有参与到评选大师这种名利场的角逐。孔子周游列国有了《论语》,老子出关有了《道德经》,龚循明所倡导的这场艺术溯源之旅,对景德镇陶瓷绘画进行了一场艺术变革。这场溯源之旅,似一股清流在国画界和主流艺术界激荡起层层涟漪,改变了学术界对景德镇现当代陶瓷绘画粗糙印象和肤浅看法,景德镇陶瓷绘画不再是刻板的图式化、符号化的传统印象,正在一步步走出工艺美术的窠臼,现当代陶瓷绘画正在逐步形成,并且独立和平行于其他艺术门类,与中国的国画、油画等画种相互映衬、交相辉映,向世界展示景德镇现当代陶瓷文化的力量与文化的价值。

  “破土而出”——依然是王者归来

《印象山水之二十》《印象山水之二十》

  2023年7月22日下午,“破土而出——龚循明瓷画作品展”暨《中国现当代名家画集 · 龚循明》首发式在北京人美美术馆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此次展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北京华夏珍宝馆承办,全国政协、文旅部、文博机构重要领导、文化艺术界学者、艺术家参加了开幕式。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谷长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经理陈玉华、艺术家龚循明分别在开幕式致辞。

开幕式嘉宾合影开幕式嘉宾合影

  开幕式上,人美出版社出版的“大红袍”系列画集之《中国现当代画集 · 龚循明》首发式学术研讨会同期举行,研讨会由此次展览的文化架构师涂公钦主持。

  “大红袍”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策划编辑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中国当代名家画集》和《中国现当代名家画集》三套大型系列画集的别称,因宏大的选题规模、严整的出版规则、高品质的作品甄别标准以及中国红的烫金函套,被业界赋予“大红袍”的誉称,代表中国当前的绘画的最高水平。“大红袍”由人美社这个国际级美术专业出版机构组织评选,独立于任何艺术流派及组织,设立全国“大红袍”评委专家库随机抽取评委,每位评委对入选的画家进行投票,超过2/3票数的画家入选题名单,提交人美社选题会论证评议、遴选、编辑、印刷的过程都非常严格。大红袍的起点很高,从一开始就收录齐白石、吴昌硕、黄宾虹、李苦禅、潘天寿。吴冠中、黄秋园等名家,对绘画艺术水平要求极高,从而造就了这样一个业界公认的标准。

《印象山水之九》《印象山水之九》

  龚循明能够在人美美术馆举办“破土而出——龚循明瓷画作品展”,并且入选人美出版社的《中国现当代名家画集 · 龚循明 》名人画集,是基于对龚循明具有个人艺术探索力与瓷画艺术创造力的认可,同时也是对景德镇众多瓷画艺术创作者数十年来甚至几代人,一直为之努力、奋斗、奔走呼号的陶瓷绘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的确立,更是景德镇瓷绘在中国现当代艺术中地位的认可。这是龚循明近四十多年艺术生涯的最为浓彩重抹的一笔,也是景德镇现当代陶瓷艺术发展至今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事件。

  艺术与灵魂的自由行走。

  我们在对龚循明的人生与艺术履历,有了一个大致的梳理过程之后,我们再来观察和剖析他的作品。他的陶瓷绘画作品,始终关注当下,关注时代,始终踏着时代的脉搏,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从学生时代、青年时代、中年时代、他的艺术创作就像一部由多个乐章构建而成的音乐化的史诗,记录着潮涨潮落与时代变迁对应生命的兴衰沉浮。每一幅作品,其实都是艺术家瞬间的内心独白,为观者的感官开辟前所未有的、细致入微的通道、最大限度地接近生命、时间、意识、以及情感的实质,是一场场艺术与灵魂的自由行走。

《三棵树》《三棵树》

  龚循明始终秉持陶瓷绘画不应该成为中国画或油画的“衍生品”,陶瓷绘画应该呈现自我、有自身的语言媒介和语言词汇特征。他坚持在陶瓷文化的的历史缝隙中去寻找,从东西方的绘画历程中去印证。这种观念与思考,一直引导着他不断自我否定、不断创新,不断走向艺术伊甸园的最深处。龚循明曾说:“画画是一个令人无法自拔的过程,当我的内心与画面交融时,她会和你一起携手走向远方。”

  龚循明凭借着个人对绘画的理解,对陶瓷材料可行性的研究成果,强调材料为艺术服务、探求材料与艺术表达方式的结合点,提出“走出材料”的新观点。在龚循明的眼里,材料无贵贱之分,走出材料,以心像为主、材料为辅,材料在创作中才不会被工艺所累,在艺术传达“自由行走”的方式中,凸显个人的艺术语言和词汇表达,材料在作品中才能鲜活和生动起来。

  从学生时代、青年时代、到中年时代的溯源,龚循明在材料的技法限定与表现特征限定中,从走进材料再到走出材料;从开片作为审美趣味的语言化传承、玻璃白作为瓷画的语感底色,再到厚堆产生的陶瓷的独有肌理等等,龚循明在为景德镇瓷画艺术作为独立画种的演变历程中,钻研和奉献出自己独有的学术理论与实践,具有教科书式的价值与意义。

《无题之十二》《无题之十二》

  在龚循明的艺术创作中,他是带着艺术家的责任与使命去创作的。2020年,时值庚子年爆发疫情最严重的一年,龚循明创作了《庚子记事》系列瓷画作品,美国疫情防控能力与中国高效形成巨大的反差。龚循明用瓷画的艺术表现形式,表现了中美之间的矛盾关系、对抗与撕裂的现状,同时表达了艺术家对中美关系和东西方文化和谐共存的美好祈祷与祝福。

《庚子记事之三》《庚子记事之三》

  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表达人的真正情感,内心生活的奥秘和对世界的看法。不论是溯源所描绘的西藏大山大水之美,还是庚子记事中的时政思考,亦或是此次展览的重头戏“印象山水”瓷画,龚循明始终以艺术家,敏锐的感知、鲜活的生活体验,用个人的独特的视角审视当下艺术创作语言的表达。他所表现的西藏山水,我们能感受到大自然从远古到现代的沧海桑田,是风卷云涌、是暗流涌动、是暴风骤雨、是电光火石.......那种画面的张力,尽管同样是描绘自然,但那种大胆奇特、线条的突兀和硬朗,色调的厚实、炽热与瑰丽,面对他笔下所描绘的那种壮美,有时候会让观者感动到有哭的冲动。这种艺术之美令人动容,是激情、是蓬勃的生命和张扬的力量,它是灵魂的自由行走,它能开启一个艺术时代,同时也能够贯穿到另一个艺术时代。(文字:吴爱飞)

最全面的江西生活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爱江西(微信号:zuinan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