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广播网6月25日)6月22、23号,中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学术研讨会在高安市举行。国家环保部、北京大学和省内外200多位专家、学者就“治理农村垃圾,建设秀美乡村”主题展开热烈讨论。江西台记者龚小娟报道:

  在宜春市高安市石脑镇垃圾处理站,记者看到垃圾车刚拉来的1吨左右的垃圾直接倒入处理池,用盖子盖住后,不久经过热处理化作水蒸气和一些残渣,整个过程比一般的垃圾焚烧要干净、方便的多。专家们仔细观察研究了江西致远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的这套垃圾处理设备后交口称赞。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栾胜基:(出录音)“它是小型化,分散化,而且容易操作,管理成本低,它可以做到减量。”

  这个看似很普通、占地不到50平米的垃圾处理设施,主要由一个垃圾处理池和一个烟囱组成,外表简单朴素,其实却包含了9大原理和6项国家发明专利,使农村垃圾处理真正实现“减量化、无害化、无污染”的目的。江西致远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谌向阳:(出录音)“其中有气象学,热平衡学,热解学还有保温学,污染物治理学,是综合科学组成的。”

  农村生活垃圾始终是美丽新农村建设的一块“短板”。仅南昌市农村生活垃圾年产量就达47.5万吨,处理费用3千多万。而且我国农村具有分散的特点,全部拉到县城的垃圾处理厂,处理成本高、运输难,易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在农村推广小型垃圾处理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标准体系还没有建立,制约了农村垃圾处理新模式的推广。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栾胜基:(出录音)“国家试图在技术规范化和标准化上做尝试,在标准化上国家正在制定适合农村垃圾处理的标准,最后在资金保障上(要投入),这三者缺一不可”

  垃圾分类是个世界难题,它决定了垃圾处理的效率和成本。专家们建议建立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能源学院副院长徐期勇:(出录音)“分类其实是农户在源头就要分类,源头分类垃圾量会减少,而且处理效果会提高,它可以走的更远,走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