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出笼以来,中国诗坛发生了太多的事儿:海子卧轨自杀,顾城杀妻后自缢,两大诗歌悲剧震惊海内外;之后是后现代兴起,实验诗大展、非非主义、他们、中间代、口语诗、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口水之战、盘峰论争、下半身写作以及七十年代后等等。真可谓“城头变换大王旗,各领风骚三五天”,诗坛成为一个巨大的功利场和各色人等表演的舞台。

  但内行看门道,旗帜林立或所有争论与真心的诗歌本身相距甚远,许多原来看热闹的人也因为诗坛过于嘈杂而最终离去。诗之舞台,只留下了那些不甘寂寞、踽踽独行又坚韧不拔的诗人背影。然而,这样的诗人太少,虽然他们是用心灵在写诗,是诗坛的喧嚣衬托与验证了他们的纯粹和澄净;可并不被人们所关注。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他们圣洁、优雅、朴实,对诗江湖没有多少兴趣,内心充满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同时,他们寂寞而又自在,犹如潺潺流水,波动着日月之光,又宛如暗夜里摇曳的烛光,倾诉着灵魂的低语。可以说,他们是一些在风中吟唱纯净之诗的诗人。这样的诗人,你不要认为难以寻觅,在我们身边———江西这片红土地上就有一群,而熊国太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

  熊国太的诗歌写作,贯穿了从朦胧诗到今天的20多年时间,他应是中国诗歌这一段历史的编撰者和见证人之一。他新近出版的诗集《踏雪》书名本身就暗合了他的心路历程:在诗歌的雪地上孤独行走,独自承担和享受着诗歌的圣洁与周遭的寒冷。20多年来,诗人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等文学大刊发表了数百首诗歌,很多还是以组诗的形式出现,一次次地展现着诗歌的魅力,一次次地把诗名弄出声响。他的《配电房》、《无马骑士:献给最后的情人》等令人至今难以忘怀,其唯美、忧伤、古典和沉痛的诗句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

  阅读熊国太的诗集,再了解一下他本人,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他始终以一种潜沉、宁静之姿写下自己对生活和美的思考,不自觉地与诗坛的喧嚣和跌宕的诗人命运对抗。他在风中写下纯净之诗,或许更直接地掌握了诗歌的真谛,而他的修为,很可能直达了诗歌的本质。而他诗中的爱情、正义、良知、亲情等所有美好的事物,已将他与那些同在雪地上的乌鸦和猎户区别开来,并被人们指认出:这是一个真正的诗人,所有风雪中的柴门要为他敞开!

  “流浪是一种方式的呈现……自己的白发/点过了别人的灯。”这是熊国太《流浪方式》一诗中的句子。白发固然落寞,却有坚守之美,而点过了别人的灯就有了渡人的意义。这是风中的吟诗者对生命意义的诠释,也是熊国太作为一名诗人或曰一名赤子的人生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