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到:市场如战场。在国民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交通运输业大变革、大发展的今天,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竞争越来越趋“白热化”,铁路运输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今年以来,铁路货运主要任务指标完成情况不尽如人意,运输经营工作相对被动,我局开展的“四个意识”大讨论,全局干部职工对当前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有了深刻认知,同时,也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当一天货主”大家积极参与,“一站到底”每天答题踊跃,宣讲讨论人人献计献策......更多基层站段领导干部和职工纷纷放下身段,走入市场,调查货源,走访客户,一时间,“营销”成为全局上下的一个热词。

  尽管如此,我们从每天路局的运输生产日报看,与既定的目标值仍有一定差距,不是我们没有没有危机,也不是我们不够努力,关键还是在于我们货运转型还没有完全到位,营销机制和营销队伍还没有完全适应,面向市场,参与竞争,铁路还只能算是一个“小学生”,必须虚心从头学起。

  关于货改,总公司在沈阳召开的铁路现代物流建设现场会已经指明了大方向,时间不等人,重在抓落实。一方面着眼长远,我们要结合局情全面借鉴吸收,另一方面立足当前,我们要主动营销全力增收创效。

  在 “五一” 全路劳模表彰大会上,沈阳局货运营销状元李伟的事迹给我们深深的启迪和思考,为了揽下“一单货”,他不怕天寒地冻,不惜“踏破铁鞋”,11次反复走访货主,硬是以“炸碉堡”的精神,啃下“硬骨头”,开辟新货源。这样的典型在沈阳局除了李伟外,还有很多,正是这些战斗在货运市场一线干部职工的忍辱负重,坚韧不拔,才为沈阳局的货运转型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工作基石。

  其实,类似李伟这样的典型在我局也有,营销一词也并不新鲜,“四个意识”大讨论可以说是推进运输生产经营工作的前提条件,没有“四个意识”,一切都是空谈。而现实中,铁路的营销尚处在初级阶段,大多是被动的,或者说是随运输经营“气候”变化而变化的。最近在“四个意识”大讨论活动专题调研中,我们发现,基层对“四个意识”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上热下不热,你热我不热,时热时不热”的现象,而有些参与过市场营销的干部职工,则反映走访客户何其艰难,“受尽冷眼”,备感委屈,慨叹“没想到铁路也有今天!”这些问题和情绪的存在,都将直接影响到全局营销创效工作的展开。

  面对当前的经营困难,有的总在强调客观,有的认为与我无关,有的还在坐等政策,而不是真正去研究市场,分析客户,积极应对。这种坐以论道、畏首畏尾、茫然失措,说白了,缺的是敢于担当的精神,缺的是攻坚克难的勇气。沈阳局可以做到的,我们完全可以去做;李伟可以做到的,我们一样可以去做,提倡“炸碉堡”的精神,就是要我们瞄准“碉堡”,在用好机制杠杆的同时,发挥个人的才干和团队的力量,以敢炸之勇气,善炸之战术,炸准之能力,去攻城拔寨,抢占市场。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样的道理我们不会不知道。今天,我们提倡“炸碉堡”的精神,一方面是形势所迫,另一方面,也是大势所趋。铁路运输企业的生产经营,如果不是“火车朝着市场开”,尤其面对当前运输市场的瞬息万变,各类物流企业的虎视眈眈,依然沿袭老路,依然故步自封,没有“炸碉堡”的精神去创新、去打拼,那必然是“盲人摸象”,或是像“温水中的青蛙”一样,终有一天,或者说很有可能,我们将走向不可持续的“穷途末路”。

  认识到这一天并不晚,振作精神,迎难而上更为重要。近年,铁路发展日新月异,铁路的网络优势及铁路运输的比较优势依然存在,这为我局走向市场、参与竞争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当下的关键,是我们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经营机制、基础建设、品牌渠道、队伍素质等要全面适应,加速转型,彻底解决铁路运输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才是化危为机之道。

  我们提倡“炸碉堡”的精神,既是面对外部市场而言,就内部来说,我们一样要以“四个意识”为引领,既要以“炸碉堡”的精神去改变自我,革故鼎新,还要以“拔火罐”的手法去“清淤排毒,畅通经脉”,不断调节、改善并优化我们的内部肌体和整体效能,让我们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崭新的企业形象、灵敏的市场反映,强大的竞争能力,闯出铁路现代物流建设一片新天地,实现铁路运输经营工作的新突破,创造出属于我们每个南铁人自己的“南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