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东林 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东林
中国美协会员姚国安 中国美协会员姚国安

  认识徐老师,是在美术馆的画室里。花白的头发,清瘦的身影,滑落在鼻梁上的眼镜,他在自己的作品面前伫立了很久很久。身边的朋友自豪的跟我说:他就是江西油画大师-徐东林。

  和徐老师熟识后,常常带着自己的作品请他指点,都每每悉心指导,越发觉得他是个可爱的,平易近人的老人,语言朴素,却深刻入心,对绘画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继6月19日的徐东林文献个展之后,九江美术馆再次组织了关于《徐东林油画艺术研讨会》。在难得有这样理论氛围的九江,坐而论道者更是凤毛麟角,徐东林就是为数不多的那一位。

  6月23日下午三点他在美术馆开讲,此次的研讨会,虽时间不长,但徐东林老师通过四个阶段,概括了他四十年的艺术之路。

  青年阶段(1970-1984)

  在他们的年代,学习油画极少见上乘的原作。资料来源主要依靠国内展览的作品及苏俄时期极少数印象派的印刷品,严谨的造型要求及对外的初步研究,既是那时的经典课题。

  改革开放后,国外美术资讯大量被介绍。也就是在那段时间,徐老师粗略地了解了西方油画的脉络与现状,受到极大的触动。

  《金舟》是80年代初的作品,依旧是当时流行的乡土写实主义。但在表现形式上,已经开始出现某种对“客观摹拟”改良的愿望。从而基本上放弃了“光影”的概念,转用较平面的线性造型。

  学习阶段(1988-1990)

  80年代后,画坛“千人一面”的状态受到质疑,“85”新艺术运动很急切地轮番实验翻版的外国美术样式。而他对西方古典的了解并不透彻,对现代绘画认识尚肤浅;甚至怀有某种程度的抵触情绪,一时间很难适从。

  在这种背景下,怀着并不明确的目标,徐老师进入中央美院学习,企图在上述两个方面有所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学习的结果是现代绘画以它存在及发展的必然性,以它开放的心态,自由的表达,逐渐取代了摹拟式的写实主义在我心中的地位,并试图向这个大的方向进行。但这也仅仅是认识上的明确,而在样式上尚未有明确的方式。

  转折阶段(1991-1998)

  选择哪那条路都没有错,但徐老师更倾向于选择的结果,一定要与内心的渴望,及个人特质建立沟通的可能。

  而对现在美术的多种样式,寻找自我几乎没有多少指望。在这段最摇摆不定的时间段,他试图在样式上做各种实践。首先明确一个“样式”上的大约方向。

  这段时间的习作,涉及写实的,原始的表现的,象征的及平面线性的,或许只有经过这个阶段,对现代绘画的过滤,才更能接近了解到真正的需要是什么。

  意象风格(1998-2015)

  油画经过百年的接受,吸纳,把握之后,提出意象油画的概念。具有某种必然性及合理性,它在西方油画的本质与东方审美及表述方式中构架了可通的桥梁。为这种泊来的文化载体提供了新鲜的血液,更为重要的是在意象的概念下他具有认同感,并获得某种程度的自由。

  意象的选择并不可能解决一切问题,更为本质的是在这大框架中,找出并形成个性化的特质及符号。

  结束语: 从画家成为艺术家,是需要绘画本身去传达的内涵,而不是单靠时间的积累。徐老师说在艺术创作上要不断否定自己,这是一个画家的基本品质。在否定,塑造,再塑造,再否定的过程中,慢慢找到真实而又适合自己的道路,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文章来源:冇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