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10余吨五铢钱 真车马陪葬

  江西发现保存最完整西汉列侯墓园 墓主身份值得期待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1号主墓拟10日开棺

  南昌海昏侯墓出土2辆"偶乐车"诠释西汉列侯出行制度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数千枚竹简和木牍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铁编磬 系全国首例(图)

  南昌海昏侯墓墓主或为汉废帝刘贺 曾做27天皇帝

  组图:江西发现保存最完整西汉列侯墓园

  南昌新闻网讯 在这座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位于南昌市新建区的海昏侯墓中,目前已经出土文物万余件。墓主人雄厚的“经济实力”已毋庸置疑,他是否就是第一代海昏侯刘贺,这一谜团也即将于11月14人开棺“鉴定”后揭开。

  代表西汉时期高超工艺水平的大量错金银、包金、鎏金车马器、乐器和图案精美的漆器,显示出墓主“奢华”的风格。出土文物昭示出墓主生前可能是个爱吃火锅,爱音乐、出入车马随行,懂得生活乐趣的“高富帅”。

  饮食:听说没有土豆的汉代火锅和板栗酒更配

  我大汉朝人民吃什么?随着中国统一局面的完全形成,强大的汉王室在饮食方面比秦朝更进一步,至少火锅是有了。墓中出土的青铜火锅、青铜、漆皮陶酒器和厨具可见一斑,特别是带有“昌邑食官”、“籍田”等文字的青铜鼎、灯,反映了西汉时期的“食官”系统和“重农”的祭祀制度。有的漆盒内还装有虫草等名贵药材。

  当然,史料记载土豆、番茄、玉米、辣椒这些明朝才被引进中原的外来物种,海昏侯是没有机会放在火锅里享用了。那么,汉代火锅可以放什么?据《史记》、《汉书》等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不知其味如何?

  像牛排离不了红酒,海昏侯的私家火锅也有珍酿陪伴。出土的青铜蒸馏器里装满板栗、荸荠、菱角等植物果实,可能与酿造果酒有关,青铜火锅内还残留有板栗的果实遗存。板栗用来涮火锅味道更为鲜美还成为佳酿回味更绵长,其中滋味只有“海昏帅富”可知了。

  出行:坐皇太子等级专车 陪葬马匹骨头“酥”了

  在我国长江以南首次发现的车马坑作为侯墓本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土了实用高等级安车和轺车5辆,马匹20匹,错金银装饰的精美铜车马器3000余件。目前正在进行实验室考古。

  这是真车马陪葬坑。车马坑位于主墓西面。坑体北面开一条不及坑底的斜坡道,长2.08米、宽2.18米。由于年代久远,坑内木椁和加固木椁的柱子均腐朽殆尽,仅留有痕迹。

  随葬原大木质彩绘车辆5辆,分属安车和轺车,马车经过拆卸,被拆卸下的车马器装入彩绘髹漆木箱内放置在椁底板上。陪葬马匹20匹,骨架已腐朽殆尽,仅存痕迹。从清理出的车具如盖弓帽、杠箍、龙虎首轭饰、辕首饰、衡饰、车义、车軎等,马具如络饰、衔镳、当卢等多鎏金错银和麻质伞盖看,其制作极其考究,使用等级很高。与《后汉书·舆服志》所载“龙首衔轭”、皇太子、皇子所乘“朱班轮,青盖,金华蚤,黑虡文,画轓文辀,金涂五末”的“王青盖车”相似。

  出土的偶车马和仪仗木俑,特别是分属鼓车和金车两辆偶乐车与五辆实用安车和轺车,为西汉列侯的车輿、出行制度作了全新的诠释。文物专家表示,这反映了西汉列侯车舆、出行制度。对于研究、认识西汉列侯等级葬制具有重大价值。

  修为:海昏侯喜读书不讲普通话

  海昏侯也是个爱读书的人,这可以从出土的数以千计的竹简和近百版木牍中窥见。墓中多种古代文献2000年后重见天日,这是我国简牍发现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发现,也是江西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其中木牍文字墨书,属汉隶,在全国汉代考古中是最集中的一次发现。

  记者曾在墓坑中发现,出土的汉隶文字清晰可辨,并且和现代汉字尤为相似,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考古专家介绍,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有隶变,才有今天的汉字,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代所使用的文字。原来西汉汉隶是如今汉字的老祖宗。

  不过,由于各朝代“通语”不同,并不同于现在华夏大地通行的“普通话”,所以文字虽然相同,但在汉代读音肯定不同如今。

  同时,海昏侯还是个音乐爱好者。墓中出土了整套乐器,包括全国首例铁编磬,一架编磬、琴、瑟、排箫、笙和众多的伎乐俑,形象再现了西汉列侯的用乐制度。特别是两架编钟、一架编磬符合周朝以来“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的乐队组织及其规定。

  高科技逐步复原海昏侯生平

  考古发掘还在继续,海昏侯的形象在逐渐丰满。由于墓葬形制复杂,文物种类多,易碎易腐烂。据了解,从发掘、清理,到临时保护,文保人员与考古人员一直紧密合作,贯穿始终,切实做到边发掘边保护。十余个合作单位的专业队伍,每天都有不少于二十人在工地工作,紧张时,工地人员达到50人之多,加上江西考古所考古、文保队伍,投入到文物保护与清理的人员常常达到上百人。

  当西汉碰撞高科技,擦出怎样的火花?调查和发掘前期,专业人员大量使用地球物理探测、GPS定位、电子全站仪布网测控、全球地理信息系统(GIS)记录等科技手段,将调查资料完整信息化,初步建立起海昏侯国遗址的地理信息系统。

  在发掘过程的每一个时间节点,专家们采用三维技术进行扫描测绘和记录。不但对墓地进行了无人机激光扫描,在主墓室,尤其是回廊部分,采取逐层清理,逐层扫描的方式,全程跟踪发掘,全程记录。大范围长时间进行高精度扫描,既确保了最真实留存文物信息,又快速制图,快速分析,有效节省了大量绘图时间,还对现场遗存的分析判断提供了前瞻性准确判断。

  为了确保信息万无一失,在墓室顶部,相关部门还长期设置一台高清晰延时摄像机,每五分钟自动拍摄一次,以后可以复原发掘的动态全过程。数字化技术的运用,还将为日后的文物展示利用提供真实、可靠、清晰、互动的发掘场景,将大大提升考古工作和遗产保护展示的科技含金量。(首席记者 徐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