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越来越隐蔽,订立攻守同盟
早在2013年9月,中央巡视组在对江西省巡视后指出:“一些领导干部和亲属子女插手工程项目反映较多。”此后不到两个月内,江西共筛查发现领导干部及其亲属子女插手工程项目46个,涉及金额6亿多元,并立案41件,其中江西省交通厅两名副厅长许润龙、邓经国随即落马。
办案人员介绍,为降低风险,官员插手工程的手法越来越隐蔽。一些官员插手工程时,往往藏身幕后,固定安排1至2名至亲好友出面,充当自己收受钱财的“白手套”和牟取利益的“代言人”,以此隐匿违纪违法痕迹。
例如,江西萍乡市政府原常务副市长孙家群插手工程项目,无论是施工管理还是利润结算,都由他的外甥何某出面,收受的巨额赃款也都放在何某名下。此外,他还以自己哥哥孙某某的名义,投资入股开办铁矿,牟取非法利益,并从某房地产商那里低于市场价50%购买了两个商铺。
为将曝光风险降到最低,一些官员精心挑选“合伙人”,制造范围极小的“共腐圈”,甚至订立攻守同盟。例如,孙家群等人案发后,原萍乡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张学民和原萍乡市政协主席晏德文预感不妙,多次订立攻守同盟,企图“瞒天过海”。张学民甚至借《龚全珍日记》里讲的一位革命烈士被捕后坚贞不屈的英勇事迹“鼓励”晏德文与自己达成攻守同盟。
同时,和商人建立政商联盟,大搞权钱交易。圈子里有固定的几个老板,人员结构和利益链条相对稳定,具有很强的隐秘性。如孙家群的圈子里,就有商人彭某、童某、杨某等人长期与之保持密切联系,晏德文的身边也经常出现几名商人的身影。在圈内利益链条上的每个环节,按照所掌握的资源和发挥作用的大小,从中获取相应的利益分配。
这些官员还严控受贿对象,进行“选择性腐败”。如晏德文坚持“小钱不收、平头老百姓的钱不收、不信任人的钱不收”的“三个不收”原则,将受贿对象控制在小范围内。
此外,为了将“黑钱”洗白,腐败官员用尽心机。如在一个地产项目中,张学民、晏德文为了掩盖他们巨额索贿的事实,指使“代言人”与该项目开发商签订了一份《合作开发协议》,将其索要金额以项目建设借款回报的名义,用借据、协议的形式确定下来,使其合法化。
最全面的江西生活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爱江西(微信号:zuinanch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