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专题报道:探秘南昌西汉海昏侯墓   手机查看

广告

  3月2日至6月2日,《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将亮相首都博物馆。

  2016年1月15日,随着海昏侯墓内棺被整体套箱送往实验室,关于这座大墓的信息公布暂时告一段落。一个半月的寂静之后,随着400件海昏侯墓出土文物被运至北京首都博物馆展出,关于考古进展的最新信息将被公开,人们对这座墓园的认识将更进一步。

  2月27日上午,海昏侯墓墓园考古队领队杨军在首都博物馆主持了名为《揭秘海昏国》的讲座,介绍海昏侯墓的考古成果。2011年3月,他第一次从盗墓贼挖出的盗洞进入这座大墓,从此他与同事的工作就紧紧围绕于此展开。

  这场讲座开始前3天,进场名额便已被预约一空,约300人的演讲厅座无虚席,另有不少考古、文博爱好者站着听完这场时长90分钟的讲座。讲座中,杨军系统地论及海昏侯墓园的整体情况、考古队的发掘缘起与发掘过程、重要文物的特点、对墓主身份的猜想等。其中有些为之前考古发现的汇总,部分为最新鉴定结论,还有一些大胆而有趣的猜测。

  或许因为海昏侯墓的内棺考古进展将于3月2日在展览开幕同时公布,杨军在讲座中并未提及最新的、打开内棺之后的考古发现。此前,江西省博物馆已经展示过120件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展,在当地引起很大轰动,排队进场的观众几乎将博物馆围了一圈。这次,首都博物馆将展出的400件文物中,包括刚刚出土的内棺文物。

  墓主很可能是刘贺

  海昏侯墓墓主身份一直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墓葬的形制、出土文物所透露的信息总让人格外关注。此前的考古发现中,专家认为:“海昏侯墓墓主为第一代海昏侯刘贺的可能性很大。”在讲座中,杨军再次提及这种观点。他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列侯墓,但又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可能与墓主的特殊身份与经历有关。

  此前,墓中超越列侯丧葬规制的三堵编钟与车马坑将专家的视线投向刘贺。但另一方面,墓中出现了一些特征符合列侯等级墓葬的规制,比如,封土的高度。“整个墓葬建在墩墩山山顶,封土高约7米,相当于汉代的三丈,也属于列侯等级墓葬应有的封土高度。这与墓葬中发掘的文字资料和文献能够对应。”杨军说。刚刚进入墓室时,杨军曾怀疑墓中可能出现“黄肠题凑”,即皇帝或经特许的贵族专用的葬式。但后来发现,这部分建筑构件被改造成为通道。“可能是原本想用,但最后下葬时还是放弃了。”他推测。

  首先,根据考古地层学原理,专家通过解剖发现,2号墓的土层有一部分压在海昏侯所在1号墓的边缘。从考古学的层位学出发,杨军提出:2号墓下葬的时间晚于1号墓,即侯夫人晚于海昏侯去世。夫妻两人共用了一个总面积为4000平方米的礼制性高台建筑,包括寝殿、祠堂。寝的边长为10米,祠堂东西长14米,相当于汉代的六丈。杨军认为,祠堂的长度能够说明海昏侯在下葬时是否僭越。他指出:这个墓园是具有祭祀系统的,但是对于寝和祠堂,最终的用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最全面的江西生活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爱江西(微信号:zuinan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