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全省首批启动“湿地银行”建设的试点县——万年县挂牌成立了我省首家“湿地银行”,完成了全省首笔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交易面积270亩、交易金额1890万元。省发改委党组成员、省生态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刘兵表示,这是我省继资溪县“两山银行”、武宁县“生态储蓄银行”成立后,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又一创举;是纵深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拓宽“两山”转化通道的重要举措。

  我省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是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加快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关键改革领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修复,将其融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行动等重点工作,全方位、多层次予以推进;同时,将湿地保护修复纳入林长制、河(湖)长制等工作体系,将湿地保有量、湿地保护率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有效压实各级党委、政府的湿地保护主体责任。

  目前,全省受保护湿地面积为56.41万公顷,湿地保护率61.99%。根据国家林草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评估结果(2016年),我省湿地生态系统年综合效益为1441.12亿元,湿地单位面积平均价值为15.84万元/公顷·年,湿地综合效益和平均价值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

  万年县“湿地银行”建设,实现了从概念酝酿到实践落地,打造了集湿地资源收储、价值评估、资源交易、交易监管和科普宣教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载体;利用全省“湿地银行”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展湿地占补平衡指标申报登记与核算、展示与交易,建立湿地产权主体和投资主体“握手”机制。湿地产权主体可获得指标转让收入,还可在不改变湿地基本特征和生态功能前提下,有序发展农牧渔复合经营等湿地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实现源源不断地“生金”,走出一条市场化、可持续的湿地保护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子。

  “全省首笔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完成,体现了湿地生态修复的价值得到了市场认可,为后续湿地指标交易提供了示范案例。”江西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郑博福表示,我省后期湿地指标交易的相关机制,如湿地价值量的评估、交易双方的权责界定等,还将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

  来源:江西日报 杨碧玉 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