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的确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传统。不可否认,很多中国人非常注重这个品格,以至于在中华优秀的典籍中随处可见:秦穆公奉行“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的理念,勤俭治国,为秦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基础;始皇建国后,大兴土木,但阿房宫终为项羽一炬、化为焦土。在汉文帝执政23年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正是由于汉文帝躬行节俭,以上率下,使当时社会形成尚俭崇廉风尚,“文景之治”才得以产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告诫儿子节俭能培养良好的品德,等等。

但人世间往往会将一个优秀的传统“发扬”过了头,发生南辕北辙的现象。例如,有的大学寝室为了省电,宁愿在夏天忍受着30多度的高温而从不开空调,结果中暑了,直接影响到毕业;还有的人,剩饭剩菜舍不得扔,最后吃坏肚子打吊瓶,花钱还遭着罪;最最让人恐惧的是,这些人过分节俭的原则往往也要求你必须和他同步,必须认同,必须打上“我几十年的经验绝对错不了”的“正确标签”。比如,有的家庭婆婆不用化妆品,也强硬着要求儿媳也不能用;自己剪短了头发省洗发水,也要求别人配合她。其实这种“节约”是病态的,希望通过过分节俭,来满足自己一种“病态”的安全感。这种“节约”出发点、着重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一个字——钱!
从人的社会属性上说,为了获得安全感是正常的。但如果将安全感归于金钱,那就成了马克思学说中的拜物教信徒,成了新时代的葛朗台。这种病态式节约的危害很大,主要是三种:首先是会让人眼界狭窄。当人过度关注一些事物时,就会将全部精力和意识集中一个点上,从而忽视了其他更重要的东西,更多的点。比如你成了拜物教信徒,除了物质(金钱)之处的健康、愉快、美丽的花朵都不再是幸福的因素。一个人过分节约,就会只关注事物的价格,而看不到事物的价值。事实上,人在社会中最最重要的是寻找价值,而非价格。生命又值什么价呢?其次是会让人错失机会。人的一生真正的机会其实不多,有人说最多三次,有一定的道理。过于节约会失去寻找其他满意的生活方式,而这种方式不是唾手可得的,抓住这种方式也是有次数的,机会不会次次都属于你。最后是会让人缺少自信。“过度、过分”就意味着压抑人的多层次需求。他们依赖从小就养成的习惯,一旦社会发生变化,追随自己内心力量的道路就被阻断了。他们排斥变化,恐惧新事物。因此当新的机会、新的生活方式、新的观念出现时,他们本能地犹疑和抗拒,或者患得患失。一个缺乏能量和活力去迎接新挑战、固执地守着旧习惯、从不变革和更新的心理,对于生命是毁灭性的。
我们倡导的是真节约,我们反对的是“假”节俭。在生命、荣誉和尊严面前,让这些个“节约”不要再浪费了。(汪洋)
最全面的江西生活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爱江西(微信号:zuinanchang)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