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新农人开起智慧农具90后创客在山间办起度假园95后主播架起直播间……

  江西宜丰的年轻人

  兴起一场返乡创业的“热潮”

  花卉产业插上电商翅膀

  2019年,退伍军人季勇从广东返回宜丰县同安乡东槽村,敏锐捕捉到城市“阳台经济”的商机,创办了碧绿桩城园艺盆景基地。他与妻子黄雪梅分工协作他发挥摄影特长拍摄盆景艺术视频,妻子直播带货,通过“线上引流+线下培育”模式,基地年销盆景1.5万盆,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黄雪梅在盆景园直播销售 何贱来摄

  “原来在外面打工的年轻人,现在有90%都回来了。”东槽村党支部书记张文武说。

  目前,东槽村有盆景种植户28户,全村盆景数量将约30万盆,年成交数量达13万盆以上。小微盆景的“绿色财富”正通过一根网线走向全国。

  一罐辣椒撬动人才回流

  宜丰县芳溪镇,一罐手工辣椒酱成为青年返乡的“磁石”。2016年回乡创业的彭敏芳跑遍19个村庄收购土特产,改良配方、设计文创包装,将农家厨房的辣椒酱、笋干、腐乳打造成网红产品

  令彭敏芳骄傲的不是创办了公司,而是让年轻的妈妈们能在“家门口”就业。为方便“宝妈”接送孩子,公司上班时间调整为“早八晚五”。目前,公司有40余名青年员工,90%以上为女性,多为本地村民。

  “以前打工一年见不到孩子,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一名团队成员感慨。

  彭敏芳组建年龄约27岁的直播团队,手把手传授选品、销售和镜头表现技巧,让年轻人月入4000元的同时兼顾家庭。

  新农人用上“新农具”

  初夏时节,走进宜丰县天宝乡鑫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库,高速插秧机、播种机、耕田拖拉机、无人机等整齐列队,这是85后谢高辉的“新农具”。

  谢高辉在介绍农机维护情况 何贱来摄

  “过去30人要干10天的活,现在3台机器3天完成!”谢高辉算起效益账:机械化种植使亩均成本从1000余元降至800元,烘干厂年服务周边农户创收超60万元,带动农户每亩增收200元。

  高效农业还吸引了10余名青年返乡加入合作社产业链,通过“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整合千亩良田,2024年水稻年产量近900吨,带动20余户农民户均增收1.2万元。

  云端开起度假园

  曾经无人问津的山间小村庄,如今成了集休闲民宿、餐饮娱乐、森林康养、团建研学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园,这得益于90后青年的加入。

  小水村云端小水度假园夜景。

  2023年,两名外地创业青年回宜丰县车上林场小水村创业,他们带着团队打造特色烤肉、手打柠檬茶等餐饮IP,通过线上预订、线下体验模式,让深山村落变身网红打卡地。这群青年用“云端流量”激活了深山的“沉睡资源”“文旅+”思维盘活绿水青山,为村级集体经济注入活水。

  “年轻人的思维比我们活,作为专业的运营团队,他们通过网络媒体,能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前来小水旅游观光,人来了,人气就来了,经济也就来了”宜丰县车上林场小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伍鹏飞说。

  把论文写进田地间

  驻村第一书记贺义昌宜丰县新庄镇张家村的初识是在2022年初春,当江西省林科院经济林创新团队首次走进张家村时,贺义昌还只是团队中的一员。看着驻村的同事们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田间地头的产业,扎根乡村的种子便在他心中悄然萌芽。

  贺义昌对山香圆种植技术指导

  当单位启动驻村干部轮换时,贺义昌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

  2024年,由江西省林科院重点打造的宜丰山香圆科技小院获评“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这个连接实验室与农田的“绿色纽带”,成为贺义昌施展抱负的舞台。他将实验室搬到田间,研究山香圆育苗种植技术通过扦插试验和示范基地建设,攻克山香圆扦插技术难题

  探索产业发展的同时,贺义昌和驻村工作队成员免费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农民800余人次,孵化农业技术骨干20余名,成为乡村振兴的“人才孵化器”。

  “博士种田”不仅带来经济效益,更让农民看到科技的力量,吸引更多青年投身农业创新。

  来源:宜丰县委组织部、宜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