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所以创作“参禅”,最初的契机还是出自我做的“大汉考”系列。
“大汉考”是用泥板做出龟背一样的感觉。但是泥湿的时候一卷一搅一擀平就容易裂,裂了后我觉得不满意,就把它一卷一揉放在桌面上,当时不觉得那种形态对我有影响有触动,一点都没有。到了下午我吃完饭回来,很远看这一团泥放在桌子上特别安静,而且它卷起来后呈现拱门似的背影,突然间,我的心中就有了一个参禅的佛教徒的背影,对我来讲它就那么真切,就像是闪电一样出现。

之后,我没有再做大汉考龟板,大汉考龟板我只做过一次,没有做过第二次。我的很多作品是一系列一系列的,跨度几年我还在做。但是那个我再也没做过,而是转由做了“参禅”系列。
“参禅”系列开头是有参禅的主题思想在里面。最初我做的“参禅”系列真的有对称感,甚至那个点都是来源于佛教徒在头顶上烧香的感觉,包括它拱门似的形态也能让人联想到很多佛教建筑,或者塔形的线条,都是有追求的。然后,第二次去做的时候,这种主题就淡了。我要的是这种“形”,我更多的是追求在瓷土的柔软度的情况之下,手触摸它,坚硬的工具在它身上施压所形成的很多表情。是这种表情又让我转成另外一种思考,就是人的这种表情的丰富性。



我曾经写过一段小文字:人看起来都一样,但是你的表情可能会表达你不同的阅历、身份、地位,而这些东西是相差非常大的。就像文字点、线、画的不同,但是你会发现拿掉一个点或多一点它是不同的字,不同的字它是完全不同的意义。所以我到后来的“参禅”实际上是已经借助于最早被它感悟的事。原本它的表情,即为什么这个泥这样一动它就有这样一种表情、这样一种肌理,而这个肌理是跟你的内心深处有缘分的,而这个缘分我认为它与“参禅”是一致的,正是一种禅性的衍生。
(本文来源 微信公众号:baimingyishu,原文整理自《云霭之白》)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