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奖正经历一场公信力危机。日前,陕西省作协副主席阎安被指用文物行贿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阎安承认,曾“带了小米、绿豆和装有40枚古铜钱的匣子赠送高老师”;高洪波则表示,“我给陕西诗人阎安的退礼信属实,所退礼物为古钱币一匣,时间为阎安来北京领取鲁迅文学奖的当天晚上。”双方都否认存在贿选行为,中国作协的回应是:“高度重视,正在进行认真的调查了解”。文化部回应鲁迅文学奖贿选:一旦查实,严肃处理。
既然已经开始调查,那么就坐等结论。作为作家,看到这种新闻心情是复杂的,即羞愧于这样的丑闻曝光,却又对这种丑闻见诸于众充满欣慰。国家级文学奖项的贿赂事件曝光,带来的是最赤裸裸的文学尴尬以及对文学自信心伤害。
猛然发现,文学能“上头条”的机率越来越低了,最近的一次就要算著名作家、湖北作家协会主席方方公开举报作协副主席职称造假。如今,文学再次登上头条,只是可惜,文学上头条的方式越来越粗鄙。当文学不再以文字力量去占领社会的精神阵地,而是以各种花边新闻吸引大众目光,大众文学的崩塌离我们已经不远了。
抬头仰望,中国的文学评奖乱花渐欲迷人眼,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各种奖项光名字听着也就醉了。显然,文学评奖“虚火”如今已经伤及内脏,多少文人作家为了各种奖项而丢了文人的清高。笔者可能得不到这个奖项,但深知,此次鲁迅文学奖丑闻的曝光是典型的文化自阉,包括更早的“羊羔体”“梨花体”等纷纷问鼎鲁奖,都让鲁奖惹了一身骚。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当然,面对文学评奖的争议,并非就要全盘否定政府颁发的文学奖项,西方国家比如法国的法兰西文学奖同样是政府授予,包括著名的诺贝尔文学奖,同样存在着各种争议。无论是意识形态的争议,还是利益名术的争议,只要有竞争,就会有争议。各行各业都有一些不正之风,只不过文学评奖引发的社会关注度比一般行业要高,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的名利场,万众瞩目,故而面对文学评奖的争议,不必失望,文字永远不会凋零,大浪淘沙,我们更愿意相信,对文学创作而言,真正有实力的人,就是那些任漫天灰尘也掩盖不住的珍珠。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作家靠作品说话,不是靠奖项安身立命。文学奖项本身不属于文学一部分,只不过是依附于文学延伸的外在光环。如果真有必要抗议,就应当从制度改革的建议入手。可以看出,文学评奖腐败源于自体监督缺失,公权失语,以至于文学沦陷为权力的充气娃娃,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占有欲。
那么作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在设立文学奖项繁荣文学的同时,如何办好政府文学奖,如何避免有些既当评委又当选手的作家恬不知耻,“有关部门应当发挥监督职能,不光自己不要在评选过程中插一脚,也不能允许文学因素以外的势力插一脚”。
文学评奖可以有,但是必须与功利权利名利做个切割,只有权力“净身出户”,这样评选出来的作品,不仅没有争议,而且还能成为大众受欢迎的经典作品,获得这样荣誉的作家才真正是“人民艺术家”。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