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说,因为有四季,人类星球才拥有更丰富的色彩,四季的变换也让人类充分感受到地球的雨雪炎凉。人人都向往四季如春的日子,但冬天的寒风总是踩了季节的步伐如期而至,比如最近几天,北方冷空气突袭,南方很多地方的气温一日降幅超10度。寒冷天气,让很多人南方人向往北方那种躲在暖融融的房间内的幸福生活,因为北方有家庭集中供暖,每年从11月15日左右起,拧开开关,来自于供热厂的暖气便源源不断地把暖意渗透到房间的各一个角落,在室内拥有冬天里的春天般舒适温度环境。那么,南方的城市是否也可以实行集中供暖呢?这会不会是个异想天开的温暖梦想呢?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北方地区便逐步实行集中供暖方式来解决寒冬问题,长时间里主要依靠集体福利的形式来解决成本问题,2003年以后,改为主要由居民家庭直接向供暖企业缴费形式采暖。北方是个很宽泛的概念,那么,如何划定呢?国家有关政策这样规定:“一个年度内日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5℃的天数超过90天的地区,可实行集中供暖。”而能达到这一标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国家于是划定一条“红线”:秦岭—陇海铁路一线。此线以北可以采用集中供暖方式采暖,此线以南则不能实行。从气候的角度来看,北方地区肯定要比南方气温更低,但是南方地区的冷天也挺折腾人的,以南昌为例,南昌的冬天,天冷风大的天数就很多,而且南方由于空气湿度高,冷的感觉有时比北方的冷更让人不适。
一线划南北,冷暖两重天,前不久,就连大洋彼岸的美国《洛杉矶时报》也刊文称,“中国划设集中供暖分界线,是一个时代的错误。”我们且不去质疑划这条线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一定的时代,一定的背景下,当时作出的决策都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不过,今天,已经越来越多的南方人开始希望打破这个“红线”的约束,让南方的城市在寒冬里也变得温暖起来。据报道,在近几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都有委员向大会提交将集中供暖的划线往南移的提案。事实上,关于这一议题,早就在民间及很多主流媒体展开了讨论,比如《人民日报》在2010年就发表《南方低温天气增多,部分民众希望集中供暖》的文章,有些媒体曾就此问题避专题在民众中展开调查,征求建议和意见。南方一些城市,如贵阳,在2012年的该省两会期间,甚至已把集中供暖问题提交到了会议上进行研究。
那么,“红线”以南的南方城市也实行集中供暖,可能性有多大?
首先,我们知道,如果采用这样一种集中供暖的方式,将是一个十分复杂浩大的系列工程,涉及到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资金投入、城市规划、供应模式、成本核算等等,没有一件是能够轻易办妥的事。
其次,居民是否乐意承担集中供暖费用支出?南方城市虽然也有寒冷时节,但寒冷的时长比北方要短,供暖的时间肯定不需要像北方城市那么长,这对供热企业来说,运营成本将比北方地区要高。以北京为例,11月15日到次年的3月15日是北京市的法定供暖时间,时长为四个月,南方大部分城市并没有长达四个月的寒冷天气。有业内人士以长江沿岸某市为例进行分析,如果南方城市实行集中供暖,那么每月每平方米住房的缴费额为7元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一套百平米的住房,每月缴纳的供暖费用为七百元左右,这个开支并不低。
第三,是否需要重新划过一条“红线”,把“暖意”往南移一些,比如以长江为线?以南岭为线?还是由各城市根据本城市的天气状况自主决定?这是一个难以把握的决策。
再有,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话题,中国也签署了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协议,扩大集中供暖区域并不符合这一协议的方向,清华大学教授江忆表示,如果给南方所有城市提供集中供暖,中国每年将多燃烧5000万吨煤炭。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应该得到同步提升,采用集中供暖方式肯定能为居民生活带来更多的便捷与舒适,但笔者认为,由中央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方式来一次大范围扩大集中供暖区域的可能性已变得越来越小,时代在发展进步,给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更多的方式,比如家用冷暖两用空调的普及使得居民有了自己掌控温度的自由权,比如一些新建的楼盘已经开始建设地暖工程等,个性化的供暖方式或许更彰显时代的特点,也更符合民众的要求。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