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晚,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以《村庄创富记:老毛笔写出新财富》为题,将镜头对准了“华夏笔都”文港镇。25日早晨,央视《第一时间》栏目也以《江西文港:“笔都”制笔产业年产值超10亿》为题,报道了文港镇以毛笔制作为特色产业走出的一条致富之路。

  从几元的工艺画笔,到上万元的九尾狐毛笔,在文港镇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笔,产业也进一步扩展到了钢笔、圆珠笔等系列文化用品领域,形成了年产毛笔6亿支,产值达14.5亿元的特色产业群和产业链。

  央视报道称,对于以电脑办公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来说,毛笔早已成为多数人脑海中历史的记忆。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毛笔的市场可以被忽略。自东汉末年就开始制作毛笔的江西进贤文港镇,因为其深厚的历史传承,在现代社会的氛围下,把毛笔产业培育得更加兴旺。如今文港年产毛笔6亿支,产值14.5亿元。

  央视在节目中介绍,文港人以笔为生,例如在不足2000人的周坊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传统毛笔制作业,制笔工艺已经传了上千年。村民每月净收入四五千元,一年净利润五六万元,坐落在稻田间的砖瓦楼房都是农民靠做毛笔赚出来的。更接近市场的是,他们的笔头可以直接出售给北京的一家大公司,这正是进贤县委县政府积极帮助村民、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吸引外地优秀企业进驻文港的做法。

  据了解,除了立足本土,文港还有一万多名毛笔流动“大军”走南闯北,他们四处销售产品。据不完全统计,文港在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已开设以笔类为主的销售点达5000多个,稳占全国毛笔最大销售份额。“从业人员有三万多人。在2013年,它增加的税收就过了一亿元,在整个行业里面,它带动农民致富的带头人超过一千人。这个产业使得现在全镇的人均收入增加了一万元。”进贤县县委书记万凯说。

  今天的文港,覆盖了从毛笔的设计、生产到销售等各个环节,还把产业进一步扩展到了钢笔、圆珠笔等系列文化用品领域,也形成了特色产业群和产业链。目前文港已拥有全套的金属笔生产制作能力,并创立了90多个系列钢笔、圆珠笔名牌产品,已经出口到欧美十几个国家。文港的文化用笔已形成五大系列的产业集群,并带动了各类油画笔、陶瓷笔、绘彩笔的产业延伸。它已成为江西省制笔及相关文化用品生产基地,并入选“南昌城市名片”。

  “整个文港这个企业和作坊已经达到了三千多家,它吸纳的劳动力,也就是就业人员已经达到三万多人,年销售额已超过41亿元。在我们打造这个秀美乡村的同时,还要更好地把文港的产业特色、文化优势充分发挥好,让它成为我们的特色小镇,全省每个中心镇的示范样板。”南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朱志群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

  记者 贾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