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一位是国际焊接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南昌大学校长,现南昌大学名誉校长;一位是北大才女,北大教授。
他们从相识到相恋,从相知到相守,一起走过了60年的春夏与秋冬!

照片中的主人公就是现年89岁的潘际銮院士和比他小4岁的夫人李世豫。潘老和太太李世豫相濡以沫已有60年,照片中透出的恩爱、默契,是岁月酿出的醇美滋味。

1927年12月24日,潘际銮出生于江西九江的铁路职工家庭。从1993年到2002年,潘际銮院士在南昌大学担任了将近10年的校长,为学校的改革发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

退休之后,潘际銮院士和夫人李世豫女士回到清华园颐养晚年。虽然已届90高龄,潘老和夫人但依然心系桑梓,时刻关心着南昌大学的改革发展。

90岁的他骑着电动自行车带着85岁她在校园的林荫道上,怡然前行,那一刻,温暖了学子,惊艳了时光。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桃夭》
中秋之时,央视采访了二老,用7分钟讲述了他们美好的爱情故事。

采访中,潘老说:“但愿她长久,她活着,我就有支持。”一句平平淡淡的话,包含的却是一起走过的60年中,相扶相守的默契和深情。
焊接泰斗 科研成果价值千亿
这位将近90岁的老派院士至今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早已高达千亿。
潘老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焊接专业泰斗,他一手筹办了清华大学也是全中国第一个焊接专业,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难题,解决了国家一个又一个重大工程问题。

“一个人活着,一定要对人民做点有意义的事。我希望能为祖国的焊接事业作出点贡献,所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几乎占去我的全部休息时间。有人说我有一种怪癖,但我感到这是一种乐趣。”——潘际銮
中国第一条高铁、第一座自行建设的秦山核电站,潘老都是焊接顾问。如今高铁钢轨的焊接技术,也是由他开创并推广到全国的。
“高速铁路的钢轨要一点缝都没有,要全部焊起来,要把它磨平、磨得很光。全国最后总结是焊了66万个头,一个问题都没有出。”这是潘老当年创下的奇迹,令人惊叹!
身居斗室 生活相当简朴
即使抛开潘际銮的这些极具经济价值的研究成果,单论他中科院院士的头衔,他的生活也相当简朴。

要知道,国家有明文规定,院士待遇要参考副部级干部。而潘际銮的生活水平显然与副部级毫不相干。他在清华大学的荷清苑宿舍住宅楼,装修堪称简 陋。而他在清华大学焊接楼的办公室,则要比简陋“更简陋”。在这座几十岁的老楼里,潘际銮作为该学科的筹办人,只有一个光线不甚好的的小办公室,大约只有10平米。

当年在南昌大学担任校长的10年间,一辆留学生捐赠给学校的老旧尼桑“蓝鸟”是他的专车。下属们劝他换辆好点的车,“您是我们的校长,出去是学 校的代言人。”他不听,觉得没必要。10年届满离开南昌,那辆“蓝鸟”也正式报废,他在清华又过回了自行车上下班的日子,“没啥不习惯。”
关于钱,潘际銮也坦言,好多科研成果是国家项目,为国家创造价值是应当的,对于他个人能不能因此受益,拿多少钱,他“根本不在意”。
潘际銮院士对自己的收入相当满意,他说自己收入“万把元一个月,比我老伴儿高——她是北大的退休教授,退休金5000元/月。”
当听说社会上不少“金领”年薪百万时,潘际銮惊讶得瞪大了眼睛:“这么多啊!”但是,他并不羡慕。确实,在他家里,最贵的也就是两台台式电脑,他一台、老伴儿一台,其他要花钱的地方,不多。
如果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那么,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而今白发同偕老,朝朝暮暮永相濡。

潘际銮院士和夫人李世豫女士,携手漫步在南昌大学校园的“际銮路”上。有网友说,这大概是浮躁社会中最令人向往的爱情吧!
时光不老,我们不散。祝老院士夫妇健康长寿,为潘老点个ZAN!
本报综合南昌大学、中国经济网、央视新闻
最全面的江西生活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爱江西(微信号:zuinanchang)

查看评论(175)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