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4月21日,新华社公布消息:湖南省岳阳临湘市长龚卫国涉嫌吸毒被立案调查,让人大跌眼镜。龚卫国怎么会染上毒瘾?是谁把他“拖下水的”?吸的毒品和毒资从哪儿来?据多位知情人士透露,与龚卫国一起吸毒的“圈内人士”中,就有当地搞房地产、基建工程的老板(4月27日《郑州晚报》)。

  官员“中毒倒下”,剧情令人唏嘘,也照出了为官者的风险。当下为官多不易,多缘风险难估摸。为官者尤其“一把手”的风险之大,并非因所担之责大,在于诱惑之多而定力不足。事实证明,身居要职的“大员”,绝对是被公关拉拢甚至被“猎捕”的对象,一旦经不起诱惑、携带权力“脱笼”,迟早会自投罗网、愿者上钩。

广告

  藕发莲生,必有其根。与许多落马官员一样,龚卫国也是复杂个体:“亲民”口碑和作风问题于一身,年龄学识与交际言谈不相称,治政抱负与吸毒事实落差大,其“人生AB面”绝非个案。在从严治党的语境下,官员竟“逆势生长”,让人浮想联翩——是被人陷害还是自上贼船,个中原委固然值得探究,但染毒市长背后的权力蜕变,则更待剖白。

  常言道,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一市之长蜕变成“瘾君子”,多半是思想防线发生“决口”——若能检点自持、谨慎设防、敬畏人言、敬畏权力,必不会因交友不慎而后深陷“毒圈”不能自拔。可以假设,官员若“清者自清”,纵然中人“圈套”,也会因毒理反应而产生怀疑,进而体检核实“病因”、果毅与人断交并向警方和组织求助,尚有自救澄清的可能。

  现实常逆,扫一扫“瘾市长”的朋友圈、娱乐圈、情感圈,竟发现“喜爱夜蒲”的市长周围不乏乌合之众、婚外之情,加之其吸毒秘密更非“一两年的”偶发情况,足证其对明知染毒或主动吸毒以及乌烟瘴气的朋友圈并未抵触。故,与其说“被拉下水”,毋宁说“自投末路”。仕途受挫也好,心情抑郁也罢,明知吸毒违纪违法却放任由之,怨不得别人。

  但话说回来,官员难免会犯错,制度不该装糊涂。官员吸毒,监管制度当时去哪儿了?要说官员涉毒早已不是新鲜事儿:某市“百日扫毒风暴”中,有9名国家工作人员涉毒被抓,更有云南楚雄原州长杨红卫,胆肥到“边开会边吸毒”……往例既有殷鉴,则“市长吸毒事件”中,党员干部管理制度此前为何不知不觉?涵盖八小时外的严格管理圈都“打烊”了?而坊间流言和举报中的涉毒线索又为何泥牛入海、直至案发?

  窃以为,除监管不力外,恐怕与“体内循环”的制度模式对领导权威不敢“逆鳞犯上”进而行使监督权有关,以至于法律部门、舆论喉舌都集体“失声”甚至炮制“官谣”,其结果是“毒官”能长期在内部“隐身”,而“毒圈”中的官员或间接沦为吸毒者的“保护伞”,这些都将对政府公信、法治权威造成不堪设想的“双重杀伤”。

  归根结底,吸毒官员的丑闻和悲剧皆因权力丧失“免疫”功能。既有主观上以“能臣”自居、忘记权力归属、纵情声色犬马、沉迷权力欲望,从而僭越规矩法纪的内因,亦有权力过于强大、商人有意设局、监管方向单一、下属回避责任,从而使真相之火被包在纸里的外力。

  吸毒的市长所中的“毒”不仅仅在于毒品,而在于对权欲“药力”的依赖。权力本没有毒,但过度“吸食”就会诱发毒性,破坏“精神之钙”,最终导致法纪规矩意识的“免疫力”丧失。因此,要想挽救“吸毒市长”,就必须先给权力“免疫、戒毒”。

  首先,依法依制度限权分权行权,给权力“打好预防针”。事实证明,权力越集中越易导致官员违法违纪。只有监察机制、舆论监督、“两个责任”同时上位、相互衔接,让官员对无处不在的监督心存忌惮,只有充分分权制衡以避免“一人独大”、使之拼不出能调动权力资源的“虎符”,才能降低官员滥权致腐的风险。尤其要盯防好掌权者,只有手握重权、身居要职的官员被充分的关注关心关怀所围绕,但有风吹草动就会面临公众“恶猜”甚至舆论“弹劾”,便会越安全。所谓“宽害严爱”正是如此。

  其次,制度再严格,还须强大的内心来驱动。祸患常积于乎微,江堤常毁于蚁穴。只有官员内心拿党纪国法、民评民议当回事,面对诱惑能够心存惶恐,以保“心理防线”永不失守、“精神钙质”定期补充,始终慎独、慎微、慎初、慎友,就能“圈套”不伤身、拒“毒”于心外,纵有妖魔魅惑,亦能百毒不侵。否则,即便受党教育多年、备受机遇垂青的“政治明星”,都有可能蜕化失节。

最全面的江西生活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爱江西(微信号:zuinan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