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2013年,该县粮食产量突破20亿斤,实现了连续十年增长。今年上半年,该县早稻再传喜讯,据统计,南昌县今年早稻种植面积91.58万亩,早稻总产预计达41.21万吨,比上年的40.82万吨增产0.96%,有望实现“十一连丰”。于此同时,该县农民收入也有了可观增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11320元,同比增长13%。 

  南昌县如何保障“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促进“三农”发展?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贴心服务给出了答案。 

  恪守红线 耕地利用有保障 

  耕地持有量的保证,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为了保护耕地,早在2006年,南昌县就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文件精神及省、市关于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要求,并根据市政府下达的任务,县、乡、村三级层层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于2007年印发了《南昌县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试行)》。从2006年起,每年县政府对各乡镇确定的本行政区域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进行考核,并将政府一把手作为第一负责人,对考核确定为不合格的地区,由县监察局、县国土资源局对其审批用地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按程序依纪依法处理直接责任人,并追究有关人员的领导责任。 

  正是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缜密制定和有效执行,让南昌县耕地资源得到了可持续发展。目前,南昌县耕地持有量2011年为117.79万亩,2012年为117.41万亩。 

  规模经营 生产模式现代化 

  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引导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努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粮食生产经营体系,是近年来南昌县朝着农业现代化道路探索的主要思路。 

  今年,该县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为契机出台并印发了《南昌县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其中对于粮食作物耕地面积200亩以上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0亩以上的大户在农田基础建设、新技术、新品种投入、购置大型农机具、开展机械化育秧等方面都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切实促进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出台粮食生产奖励办法,今年财政拿出84万元资金,对全县粮食生产先进乡镇、种粮大户、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粮食生产家庭农场进行奖励,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据了解,南昌县现有粮食播种面积218万亩,50亩以上种粮大户2294户,100亩以上种粮大户600多户。 

  科技种植 粮食产量节节高 

  要想粮食产量不断提升,关键还要靠种植科技与时俱进。 

  南昌县从人员、技术、品种上加大粮食生产的科技投入。通过组建科技入户技术员团队,指导科技示范户,全面实行农技人员包乡、包村联户指导制度,并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内容等举措,助力粮食增产增收;通过技术集成与示范带动,推广超级稻,实施粮食科技丰产工程;实行“行政推动、主体带动、补贴促动”运行机制,以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层农技站、村(组)等为育秧主体,进一步整合土地、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不断提升早稻育秧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强水稻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实施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大力推广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确保粮食连年丰产。2014年南昌县集中育秧面积达10000亩以上,集中育秧插栽大田面积在25万亩以上,超级稻种植面积预计将达到60万亩以上。 

  机械烘干 解除农民贮存难 

  “晒粮难”可谓整个粮食生产过程中农民最头疼的事情,由于场地限制和天气影响,不少粮食因不能及时干燥而霉变、发芽,不仅带来了极大的浪费,也给农民“丰产”到“丰收”增添了阻碍。 

  南昌县之前晒粮,一部分靠人工,一部分靠私人粮食加工企业自有的烘干机,然而全县共有私人粮食加工企业200家,有烘干机的只有十几家,每逢丰收,“烘干任务”几乎很难完成。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南昌县今年引进广东泰通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投资800万元,在种粮大乡(镇)蒋巷镇、泾口乡启动了两个面向市场的每日处理量300吨的烘干塔,每个烘干塔一年烘干量可以达到2万吨,可以服务方圆30公里5万亩农田,不仅解决了农民的“难题”,还给粮食质量上了保险。 

  □曾艳芳 胡雪萍 记者 万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