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棋陈鸿棋

  他在一个月只有200元收入的时候,向震后的汶川捐款2700元,超出了他一年的收入;他在一个月只有1370元退休金的时候,每年向南昌慈善总会捐款上万元。“做好事并不是有钱人的专利,而是只要有心就可以参与,我就想做个有心人。”这位66岁的“有心人”陈鸿棋用他每一笔数额不大却满是爱心的捐款,给了自己平凡却伟大的幸福。 

  记者 蒋雅楠 文/图 

  下岗的他节衣缩食支持聋哑学校 

  陈鸿棋曾经是南昌一家工厂的工人,靠着微薄的收入勉强度日,“那时候收入也不高,我在报纸电视上看到或者听说了哪家有困难,就送点钱到人家家里,有时候几百块,有时候几千块,感觉能帮到别人一点就是一点。” 

  2000年,陈鸿棋所工作的工厂倒闭,他正式下岗了,几乎没有收入来源的他节衣缩食,却依然不忘帮助他人。“印象最深的是听说新建县有个老人,投入了自己所有的钱办了一所公益的聋哑学校,我当时听了很受感动,跟朋友借了辆摩托车就从城区骑到新建县去找他。”陈鸿棋说,那时通讯也不算发达,找个人都得靠问的,他就是在新建县挨家挨户地问,才找到了那个老人。 

  这个办聋哑学校的老人就是后来被评为“中国好人”的何兴武,那时,他的聋哑学校刚刚起步没多久,学校穷得揭不开锅。而陈鸿棋在几乎没有收入的情况下,还依然凑了500元钱交到何兴武手上,“虽然钱不多,但他很受感动。因为我和他都一样穷,我知道就算是一点点钱也能给人很大的希望。” 

  “我把我一年的收入都捐给了汶川” 

  陈鸿棋老人上个月刚过完65岁的生日,这也是他向南昌慈善总会捐款的第六个年头,“以前是我自己去找人,给人送钱。后来我经常不在南昌,住在上海和抚州的两个女儿家,跑来跑去的很困难,我就想着是不是通过一个组织帮我把钱捐出去。” 

  2008年汶川地震,那时下岗的陈鸿棋一个月只有200元的补贴,他却一口气向慈善总会捐了2700元钱,“我记得那时候跟女儿开了个玩笑说,我把一年的收入都捐给汶川了。” 

  2009年8月,陈鸿棋正式退休,他的收入总算是从200元涨到了1300多元。从那以后,南昌慈善总会每一年都会收到来自陈鸿棋老人的捐款,多的时候一两万元,少则两三千元,每一年的捐款人名单里都会有陈鸿棋老人的名字,“每年有很多人以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捐款,但对他印象特别深,因为像他这样坚持每年捐款,而且捐了这么多年的老人真的不多。”南昌慈善总会工作人员黄磊告诉记者,陈鸿棋每一年的收入也不过一两万元,可他每年仅仅是给慈善总会捐的款就有一万多元。 

  第一笔工资给了母亲,第一笔退休金给了社会 

  “我还记得,2009年我拿到了第一笔退休工资,1370元,8月15日上午到的账,我下午就全部取了出来,直接捐给了慈善总会。”陈鸿棋说,这算是他人生的一个节点,他人生的第一笔工资是给了母亲,而他的第一笔退休金给了社会,人生中两笔最有纪念意义的钱,他都以最幸福的方式拿了出去。 

  从陈鸿棋下岗后,他和老伴一直跟着两个女儿生活,生活开销都由女儿负担,他便将每月得到的200元补贴全部存了下来,并且将这笔存款一分不剩地捐了出去,“这些全是国家给我的钱,我就把他们全部返还给社会。” 

  陈老先生的每一笔捐款数额或许并不大,但对于他的家庭来说,却成了个大缺口,“我老伴一开始是不高兴的,她总说,你捐钱可以,但不要这样把家底都捐了。”说及此,陈鸿棋只是笑了笑,他说,捐钱之前他也有过挣扎,但捐完之后,满满的幸福感又会成为他下一次献出爱心的动力。 

  不希望躺在病床上才开始后悔 

  “我现在年纪也大了,能为社会做点贡献就尽点力,只是不希望哪天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会后悔。”陈鸿棋说,2012年的一件事给了他很大的触动。那年,他一位好友的女儿身患血癌,花费了数百万元的治疗费用,陈鸿棋去医院探病时,悄悄在病床上留下一万元,还鼓动周围的人向这位朋友伸出援助之手。 

  “当时,那孩子好受感动,还跟她爸爸妈妈说,明年我身体好点了,我们也要去帮助别人。可是第二年,她却离开人世了。”陈鸿棋说,每一个人在得到其他人的帮助时,都会想着要去帮助别人,但是,这样的想法到了躺在病床上时,就已经晚了,“所以我说,就算哪一天,我身体不好了,我还可以卖了房子去治病,但想起我这些年做的事,也觉得满足了。” 

  近日云南鲁甸地震,陈鸿棋想都没想,立马给南昌慈善总会汇了1万元,其中3000元捐给灾区,另外的7000元他打算捐给一个贫困大学生,“和动辄捐款几十万元的人相比,我远远没有那么伟大,我只是很享受这种平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