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大量江西人迁入湖南、湖北,奏响了“江西填湖广”的宏伟史诗。几乎是同一时期,“湖广填四川”也开始进行,并在清朝初年掀起高潮。在清廷的鼓励和倡导下,全国各地移民涌入四川等西南地区,其中以湖广人居多。然而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湖广人中有很多人的祖籍为江西,他们是“江西-湖广型移民”。此外,江西本土也有很多人迁入四川。正因为此,有专家作出了这样的推论:“湖广填四川,很大程度上是江西填四川”。

  在今天的四川、重庆等地,很多居民的祖籍源头可以追溯到江西。江西街、江西桥、江西豆豉,江西元素在巴蜀大地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一些人至今仍以其江西祖籍为荣。

广告

  清初战乱导致四川人口锐减

  “湖广填四川”的开始时间,大致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当时,一些湖北人(含宋元时期进入湖北的江西籍后裔)已经开始迁居四川地区(包括今天四川、重庆等地)。与此同时,“江西填湖广”的移民队伍正浩浩荡荡进入湖广,其中一些人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一路向前,向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进发。

  真正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发生在明末清初,移民大潮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战乱。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章文焕告诉记者,明末清初,四川、云南、贵州等省是抗清斗争的最后战场,几经战乱,人口锐减,田园荒芜。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在明清之际人口损失极为严重,一直到康熙十年(1671年),四川全省还是处于“有可耕之田,而无种田之民”的状态。

  为了尽快恢复四川的社会经济,康熙十年,清廷规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康熙二十九年,又明确规定四川“流寓之人愿在居住垦荒者,将地亩永为世业”、“川省民少而荒地多,有情愿往川垦荒居住者,子孙准入籍考试”。在清廷的大力倡导下,一波规模宏大的移民潮掀起,紧邻四川的湖广是移民输入最多的地区,大量百姓携家带口涌入四川,民间称之为“湖广填四川”。

最全面的江西生活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爱江西(微信号:zuinan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