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30日,当天全国进入春运的第一天。新华社记者周科在南昌火车站广场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一位年轻的母亲,背上巨大的行囊压弯了她的身躯,手里的背包眼看拖地,但揽在右臂中的婴孩整洁而温暖。抬头前行的年轻母亲面色红润,一双大眼睛坚定有力。10余年过去了,中国的长足进步其实从旅客行李背囊的变化都能看出来。如今在车站码头,已经很难拍到像巴木玉布木满荷大包小包这样的“经典镜头”了。

广告

  一张令人泪目的照片,用无声的语言,生动诠释了那个年代的生活场景。尽管时间仅后退到11年前,但由于国家发展水平、交通运力不足等原因,导致春节回家“一票难求”“长途滞留”现象屡见不鲜,照片中这位母亲从南昌回凉山,坐火车要花三天两夜。在如今高速便捷的交通网络下,通过乘坐高铁出行只需要半天时间就能完成这个旅程。

  生活是一面镜子,能照出社会的发展水平,也能反映百姓的生活冷暖。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解决农村群众贫困问题,无疑是当务之急。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的脱贫攻坚斗争,举全国之力向“贫困山”发起了冲锋,通过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广大贫困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以凉山为代表的“三区三州”也焕发了新颜,终于在2020年实现了脱贫攻坚大获全胜,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从巴木玉布木家的变化,不难窥斑见豹,脱贫攻坚给农村带来的变化是全面的、系统的,不仅体现在经济收入方面,也包括了道路交通、生活环境等等。10年间,她告别了漏雨的房子,申请到了建房补贴,新建了住房;她不再外出打工,种上了10余亩烟叶,年收入增加到几万元;她的孩子也顺利上了学,乡村公路,电力、通信、自来水都通了,是脱贫攻坚政策敲开了她的“幸福之门”,让她沐浴在党的阳光之下。

  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奋斗的勇气;落后不必愁,全国人民是最坚强的后盾。脱贫攻坚实践充分证明,只要全国上下一条心、一股劲,再多的困难都能克服,再大的短板也能补上。尤其是铁路部门,始终将“人民至上”作为服务宗旨,在帮扶行动中主动担当、全力以赴,不仅派出专人驻村帮扶,协助贫困地区发展产业,还专门保留了“扶贫专列”,为群众外销农产品提供方便,同时还推动铁路线路向贫困地区延伸,结束了许多地方不通铁路历史……

  如今,脱贫的目标已经实现了,但群众对美好生活还有许多向往,这只是完成了“万里长征第一步”,之后的奋斗历程还很远。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正如巴木玉布木所言“无论生活有多难,我们都要勇敢向前”,更加幸福的生活也会变成实景。(文/惠云亮)

最全面的江西生活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爱江西(微信号:zuinan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