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致父母《我还记得》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将至,我知道,在远方老家的你们,肯定也是无比的想念孩儿我。
今天,我听到了一首叫《当你老了》的歌,然后悄悄的哭了一个晚上,现在边循环播放着歌,边给你们写信。北漂几年,孤单是唯一的情感主线。如果我是那只漂泊在天空中的风筝,亲情是线,你们是牵着风筝的人。虽然以往是给你们电话,但是突然心血来潮,决定用写信的方式,告诉你我现在过得很好。这样即使每天晚上,我没时间和你们通电话,你们也可以拿出这封信,知道儿子一切安好。
父母儿女心,天下第一情。如今我已经三十而立,却做不到“父母在,不远游”。岁月在不经意间从身边划过,在每一个匆忙的身影背后,爸爸关爱的目光越来越远,妈妈熟悉的唠叨渐渐淡忘。很多时候,作为子女的我们,太过关心自己的子女,却忽略了你们,忽略了你们为我所付出的艰辛,但是,那些瞬间,我还记得。
我还记得,那年我三岁,体弱多病,经常半夜三更高烧不退,是你们在严寒的冬天夜晚里,步行十里路,把我裹着棉被报道镇上的卫生所看病,你们眼神里上的焦虑,还有眉毛上的霜冻,我一直记得。
我还记得,那年我十岁,调皮捣蛋,一个人熟睡着家里的破藤椅上,你们发动全村人整整找了一个下午,以为我不小心掉进河里被洪水冲走,母亲吓得晕了过去,当我睡眼惺忪地走出来时,你们那种哭笑不得的欣慰,用足了最大的劲来拥抱我的那股力量,我一直记得。
我还记得,那年我十五岁,初中毕业,学习成绩令人失望,辜负了你们期待,被村里人瞧不起的那种失落和沮丧让你们抬不起头,但是母不嫌子丑,你们从没有低看我一眼,关怀依旧,那春天般的温暖,我一直记得。
我还记得,那年我十八岁,刻苦复读一年后,我作为穷山沟里走出来的唯一个大学生考入北京的大学,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你们的表情是那样的复杂。那眼神,坚定中掩饰不住遗憾,因为你们知道,儿子将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在你们身边。那眼神,我一直记得。
我还记得,那年我二十五,组建新的家庭,你们开始了孤单的晚年生活。我婚宴上,母亲哭的像个孩子一样伤心,感染了席上的每一位宾客,她那幸福甜蜜中夹杂着不舍,骄傲泪花里满满的嘱托,我一直记得。
爸爸妈妈,这辈子,也许只能和你们相处25天了。大学毕业之后留在北京上班,一年也就春节回家,在家的时间不超过5天。5天里,3天出门和朋友聚会、应酬。剩下的时间除开吃饭睡觉和上街购物,真正能陪你们的时间大概只有20小时。妈妈今年五十有五了,如果上天眷顾妈妈能活到85岁,在你们最孤独那30年里,我能在你们身边的时间不超过600小时,也就是25天,还不到一个月。”
子欲养而亲不在。如今身为人父,更知父母的不容易。当留学变成了游学,当学子变成了游子,当工作变成闯荡,才深刻地感受到能和家人一起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蓦然醒悟,子女与父母的感情原来是那么宝贵,而我却无情挥霍,如今只能在远方,虔诚遥寄家书一封,希望可以舒展你们脸上苍老的皱纹。
思念你的子女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